今天,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在北京舉行的。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世界經濟大趨勢以及中國經濟增長展望等將成為參會者們首先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今年兩會剛過定下的中國經濟今年增長7%的目標等等。
那么對于2015年來說,經濟新常態的特征是什么,如何來適應新常態,我們先來聽聽經濟學家吳敬璉的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關鍵就在于消除體制性障礙,怎么消除?就是要通過改革。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在通過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把這個穩增長作為主要的政策取向,我有一點懷疑。
吳敬璉表示,去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對改革來說,只能做一些初始的前期工作。今年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一個已經開始部署的就是農地改革,到底這個改革的推進會怎么樣,是我們大家都需要關注的。另外一個是大家期待很久的,就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好像從去年開始就說很快就會出這個方案,現在還沒有看到。我想這是需要在今年,在2015年,大家來關注,來推進。
周其仁:降低制度成本是解決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新常態下如何改革已經是各方談論的焦點,對此,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表示,經濟未來的增長,要通過改革,來系統的降低中國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就是說要通過改革,系統的降低中國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那么什么是制度成本?我舉一個去年外貿的數據來說,去年中國的進出口增加了2.5%,年初的預定的計劃應該是7.5%,用美元計算會高一點,大概是3.4%大概,為什么這個進出口沒有如愿呢?海關總署在春節的時候有一個報告,他講中國的成本優勢丟得很快。什么是中國的成本優勢?你可以說勞動力太貴了,我們去看勞動力,確實這些年在中國的,特別是制造業方面勞動力成本增長很快。但是勞動力成本當中有一塊是社會保障的提取,通常占我們工資總額的40%,發達國家,同樣這個數據要低得多,有15%的,17%的,20%的。而這一塊40%的東西,不是市場決定的,不能根據經濟形勢的好壞變動,是法定的,帶有強制性,這塊東西就是我講的制度成本。
另一方面,周其仁認為,土地成本也是制約了中國經濟增長,中國一線城市,一個建筑,土地成本70%以上,全國平均大概是50%左右,從發達國家來看,像澳大利亞有中國的廠商去投資,土地成本占建筑的比例只有13%。各方面的成本高居不下,各行各業要增長就會遇到很大的問題。
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現在的局面很不同了,我們的要素價格偏高,我們后邊的體制的運行的成本,國民經濟頂得很弱,兩邊都高。所以說如果沒有系統的改革把這個制度運行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下來,我們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升,逐步升也很舒服,然后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長期增長的活力就會損失。這一點希望引起我們整個決策界,包括我們做理論研究工作的大家的注意。
朱光耀:今年適當擴大赤字地方債置換要防止道德和系統性風險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上,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透露,2015年將適當擴大財政赤字的規模,從去年的2.1%,提高到2.3%。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財政政策積極性的體現,一定要在工作部署中體現出來,就包括適當的擴大財政赤字的規模,從去年的2.1%,提高到2.3%。
此外,朱光耀表示,當前財政部推出的萬億債務置換計劃是為解決前期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積累的問題,
根據財政部此前發布的公告稱,截至2013年6月30日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中,2015年到期需償還18578億元。1萬億元的總債券額度相當于2015年到期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的53.8%。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也就是到了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應該承擔的償債責任是10.8萬億,今年(償債額度)就是一萬億。而在計劃推行進程中,要防止道德風險和系統性風險,需要高超的宏觀駕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