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為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環保壓力增大、安全門檻提高,產能過剩、價格下降、企業虧損……四川省煤炭經濟已進入“寒冬”。如何實現我省煤炭產業的安全發展、健康發展,是經濟新常態下應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煤炭工業經濟運行狀況
一是煤炭產銷量同比下降,庫存居高不下。今年前10個月全國煤炭產量31.6億噸,同比減少4970萬噸,下降1.55%;煤炭銷量30.4億噸,同比減少5031萬噸,下降1.63%。10月底,全社會煤炭庫存繼續在3億噸以上(已持續了35個月)。今年前10個月全省原煤產量與正常生產的2011年同期相比,減少39%。10月底全省煤礦庫存207.38萬噸,上升432.70%。
二是重點行業煤炭消費下降。前10個月全國煤炭消費33.9億噸,同比下降1.5%,其中,電力行業耗煤16.1億噸,下降2.5%;鋼鐵行業5.2億噸,下降1.3%;建材行業4.7億噸,下降0.2%。前10個月全省主網電廠進煤同比下降了20.19%;耗煤同比下降了16.56%,存煤同比上升3.97%。
三是煤炭價格和煤炭行業效益明顯下降。10月份中國煤炭價格指數同比下降22.8點,比年初下降24.7點,比歷史最高點(2008年7月)下降85.7點,降幅38.5%。前9個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5.6%,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7.1%,前三季度企業主營業務利潤同比下降51.1%。8個。ㄊ、區)煤炭全行業虧損,虧損面70%以上。
二、煤炭工業經濟發展前景
一是能源結構調整升級是大勢所趨。2013年我國煤炭消費量36.1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65.7%,遠高于北美地區的9.4億噸和歐洲及前蘇聯所有國家的10.4億噸。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空間還很大,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核電建設步伐加快,以及風能、光伏等新能源興起,煤炭消費需求將進一步受到擠壓。2013年四川省全口徑發電量同比增長22.89%,其中水電占發電量77.32%,同比增長30.99%;火電占發電量22.65%,與2012年基本持平。2014年1—9月,四川全省累計發電2331.8億千瓦時,其中水電占81.83%,火電占18.05%。隨著四川省水電資源開發步伐加快,煤炭需求將進一步減少。
二是環保壓力迫使煤炭使用量大幅減少。電力是我國最大的煤炭消費行業,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50%以上,但煤炭燃燒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等,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四川省大部分煤礦都是高硫高灰煤炭,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煤炭使用量將逐漸減少。
三是產能過剩的壓力短期內難以解除。據測算,2013年底全國現有煤礦產能37億噸,到2020年全國煤炭產能可能達到50億噸,加上煤炭進口量,大大超出煤炭需求預測目標,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趨勢明顯。預計2014年底,全省保有煤礦771處,產能11838萬噸/年,加上省外入川煤炭,遠遠超過近年來四川省煤炭約8000萬噸/年的實際需求量。
四是物流條件的改善使我省煤炭市場面臨巨大沖擊。到2020年,全國將形成“九縱六橫”的煤炭物流網絡,重點建設11個大型煤炭儲配基地和30個年流通規模2000萬噸級物流園區(廣元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受煤炭資源分布、運輸條件制約形成的煤炭供應洼地將不復存在,煤炭價格高地將會消失,全國煤炭市場進一步趨向統一。根據我省相關規劃,到2020年,我省將形成包括18條鐵路、27條高速公路和2條水運航道的進出川通道。隨著蘭渝、蘭成等鐵路的建成通車和神華、中煤等大型煤炭企業在川設立煤炭物流中轉基地(廣安將建千萬噸級的煤炭儲運配送基地),外煤入川將更加便捷,必將對我省煤炭市場形成巨大沖擊。
三、四川省煤炭工業經濟發展對策思考
面對如此嚴峻的煤炭發展形勢,我省煤炭工業如何發展,需要認真思考,提前謀劃,積極應對。
首先是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應該保持清醒頭腦,認清形勢,調整思路,準確把握自身優勢和劣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不能盲目發展。對煤質好(發熱量5000大卡以上)、開采條件好(可以上機械化)、災害輕的煤礦,應盡快進行技改擴能、升級改造,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對煤質差、開采難度大、災害重的小煤礦,應盡早思考退出之策,推進轉型發展。
另一方面,政府也應研究制定煤炭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科學布局,優化結構。結合四川煤炭品種、煤層賦存條件及市場需求特點,確定重點發展區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3〕99號)文件,已全面提高煤礦安全準入門檻,要求重點關閉9萬噸/年及以下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加快關閉9萬噸/年及以下煤與瓦斯突出等災害嚴重的煤礦。政府應采取積極引導政策,鼓勵推動資源條件差、災害重的小煤礦有序退出。除了企業應該理性把握發展方向、爭取主動之外,政府應該繼續研究給予適當的財政獎補,鼓勵支持資源等綜合條件好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機械化信息化升級改造,做大做強,全面優化全行業產品結構、規模結構、技術裝備結構,提高綜合競爭力。通過關小扶大、關弱扶強,在提高安全水平的同時,也可控制產能,釋放市場空間。
此外,政府也應該在清理涉煤收費,規范中介服務,減少行政審批,加強安全指導等方面為煤礦企業減負,提供更好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