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近30年的成長之后,中國長絲織造產業的發展僅僅依靠資本的投入是不夠的,而是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力量實現產業的持續發展!敝袊徔椆I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徐文英在2014年中國長絲織造行業技術進步與創新研討會上向整個行業及產業的上下游,強化了這樣一個概念。
增速放緩成常態
在中國經濟整體發展呈現出緩增長的新常態下,長絲織造產業也顯現出發展速度下降、市場需求不旺、缺乏亮點產品、經營質量下滑、環保壓力增加、產能結構不合理矛盾凸顯等多方面的新問題。
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從今年前9個月的行業經營數據分析來看,長絲織造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市場訂單減少,織機開臺率持續低于往年水平,企業產成品庫存增加,在資金周轉不暢的同時又遭遇銀行抽貸。偶有企業家跑路并拖累同行的傳聞,企業的總體經營質量下滑,贏利難度大幅增加。
環保壓力持續增加。今年夏季,江浙地區的水域出現銻離子超標,多個地區將這一問題的根源指向長絲織造產業,并責令企業停產減排。這樣的突發事件再次為行業的發展敲響了環境保護的警鐘。同時,各類以保護環境為前提的國家標準和產業準入規定,如印染行業準入條件、噴水織機取水定額等限制性的法令法規都在緊鑼密鼓地制定當中。
產能結構不合理矛盾凸顯。目前,噴水織機占到行業總體產能80%甚至更高,而且在一些地區和企業中,還在使用能耗高、檔次低的低檔噴水織機。在當今市場追求原料多元化、品種快速變化的時候,代表先進織造技術水平的劍桿織機、噴氣織機在產業的占比提升速度還很慢。行業產能結構失衡使得應對當前困境的能力下降。
淘汰落后成關鍵
盡管長絲織造行業受到外部環境和自身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但徐文英指出,我國的長絲織造產業是從無到有發展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產品覆蓋面最廣、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只要堅定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力量,一定能引領行業走出困境。
我國化纖長絲織造行業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低端落后的產能,嚴重制約著產品檔次和質量的提高,也制約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造成了能源消耗上升,水資源浪費等諸多問題,更為行業帶來了“污染高、能耗大”的惡名,使得長絲織造行業在一些地區遭受排斥被限制發展。特別是今年夏季以銻離子超標引發的大范圍乃至多個產業集聚地區停產的事件,昭示出各級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已經超越了對保障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環保的倒逼機制已經開始形成。
在織造裝備方面,盡管噴水織機是最適合化纖長絲織造特別是滌綸長絲織造的設備,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特別是在新型纖維不斷發展、市場對多種纖維交織以及長絲短纖交織的品種需求不斷增加的今天,噴氣織機、劍桿織機在提高生產速度、開發新產品等方面的優勢更為明顯。在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方面,由于我國的長絲織造企業大部分是從小型私營企業發展起來的,在品牌培養方面重視不足,自有品牌比重較低且沒有形成市場影響力,造成了全行業低端大路貨產品比重較大、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利潤率低、贏利能力不強。最終產品的原創設計相對較為薄弱,研發投入相對較少,制約了產品的開發以及品質、檔次的進一步提升。
為此,長絲織造行業必須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加大對“超齡服役”、技術含量低、運行狀態差、能耗高、水資源消耗大的簡易噴水織機的淘汰力度,并限制這類設備的轉移。以新型、技術含量高、自動化程度高的新型織機逐步更新現有的中低端設備,并且在國家層面,向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積極爭取產業發展指導性政策和措施,引導行業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提倡以多種織造裝備打破噴水織機一統天下的格局。在綜合考慮環保、能耗、以及電力供應的前提下,在裝備上應該提高噴氣織機和劍桿織機的占比,依靠先進裝備水平提升行業的產品開發、生產能力,提升全行業的產品適應性;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切實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
徐文英提出,在推動主業技術進步的同時,更應該注重以先進的技術手段、技術裝備以及管理方法來科學有效地提升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并以此實現中國長絲織造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消除行業高耗水高污染的惡名;運用科學技術提升行業自動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就裝備而言,全新的整漿并設備、全自動穿經設備、自動化程度更高的無梭織機、全自動檢測設備等都為行業提供了技術進步的有力保障。同時,企業要樹立創新意識,不僅在生產工藝、產品研發上需要創新,而且企業管理、營銷模式、品牌發展都需要創新。創新是一個否定原有自我的過程,更是一個創造全新自我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否定—再生過程,實現對生存環境的適應,促進自身的發展。所謂創新,就是用科技手段創造新的市場需求。
集群發展成保障
紡織行業雖然面臨國際競爭加劇、要素成本制約增強、棉花等政策體制制約等不利因素,但深化改革開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等,為我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機遇,產業集群的積極投入和相關政策的支持為行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徐文英指出,棉花調控政策,棉花、麻等農產品高征低扣政策有望逐步得到解決,允許民間資本設立中小銀行、利率市場化等改革,也有利于改善紡織企業的融資環境。國家正在制定一系列支持文化創意的政策,紡織行業實現制造向創造轉型,可以更好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制造業兩端研發設計、管理營銷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影響力。城鎮化將成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2020年農村轉移人口將達到1億人,衣著消費支出中,城鎮居民是農村居民的4倍,我國將是全球最大的衣著類消費市場;A設施建設、環境治理、民生保障工程的實施將大大促進產業用紡織品消費。這些都將成為我國長絲織造行業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
除此之外,各產業集群的地方政府也都積極給予政策及資金等方面的支持。據長興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高勝華介紹,長興縣園區按國家級開發區標準規劃建設,達到“九通一平”的標準,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產業平臺;物流、創新產業園、金融、審批等其他配套全面完善;在稅收政策、物業管理、工商管理等方面給予減免或優惠,為企業爭取各類轉型升級資金,2013年僅夾浦鎮就拿出300萬元專項獎勵資金,鼓勵工業經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