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10月份,東北三省霧霾天在告別了3個季度之后,再度重啟。且頻率之高、塵霾之重,堪稱歷年同期之最。
吉林省長春市從10月1日~31日,出現霧霾天23次,其中黃色預警12次,橙色預警1次,霾總數是去年同期的4.6倍。
10月21日,黑龍江省大部分城區出現嚴重霧霾,哈爾濱市最嚴重時能見度不足10米,致使全市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一天。僅過去不到10天,從當月29日開始,黑龍江省連續3天霧霾再度“爆表”,哈爾濱機場在30日當天,因為霧霾導致128個航班延誤,其中10個航班被取消。
10月的最后一天,供暖相對較晚的遼寧省爆發了今年最嚴重的霧霾天。當天在全國霧霾預報圖上顯示,無論從霾的嚴重程度還是面積,遼寧省都是全國第一。
10月15日,是東北三省正式供暖的日子。今年東北大部分地區溫度偏低,降溫幅度較大。從10月1日開始,黑龍江省和吉林省部分地區提前試水供暖,也就是說,東北三省今年的供暖季,從10月上旬已陸續開始。
伴隨著供暖季的來臨,霧霾如期而至;蛟S如眾人所言,造成霧霾的原因多樣,但事實擺在眼前,新疆自治區率先開展錯峰生產,其最主要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那就是工業燃煤與供暖燃煤重疊,是加重環境壓力、導致霧霾頻起的成因之一。
在今年“兩會”政協委員關于“錯峰生產”的提案中,之所以建議率先在東三省、內蒙古及河北地區實行水泥錯峰生產,就是為了緩解京津冀地區的霧霾負荷。但從今年東三省霧霾情況來看,東三省實行水泥錯峰生產,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緩解臨近的京津冀環境壓力,更是為了緩解自己身處的這片區域日益“霾伏”的境況。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臨近兄弟省市的環境治理,東三省水泥錯峰生產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可是,目前東北地區采暖已經開始,霧霾加劇,水泥企業為了搶市場,仍在堅持生產,讓社會期待的錯峰生產還沒有實質性進展,社會上意見很大。究竟是水泥行業缺乏社會責任,還是行政部門缺乏政策支持?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應該向新疆自治區政府學習,向新疆水泥行業學習,拿出解決環境問題的勇氣和擔當。
11月1日零時,新疆全區水泥錯峰生產正式開始,全區內80多家水泥企業統一停窯,九大片區的輪值主席集體督查,行政力度之大,監督措施之完善,讓全國環保人士和水泥行業給予了更多稱贊。同時,也提出更多疑問,東北地區情況與新疆相同,為什么新疆能夠辦到的事情,在東北卻如此緩慢。
究其原因,首先是地方政府部門重發展、輕環境的意識依舊存在,對治霾重視程度不夠,對錯峰生產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錯峰生產不僅可以減少、減輕霧霾,更主要的是能在大氣污染治理上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帶動其他企業、行業共同為減排承擔責任。只要把錯峰生產先做起來,為其他行業做出榜樣,才會逐步擴大范圍和影響。在環境敏感時期,把能夠減下來的都減下來,霧霾治理才能有希望。
當然,東北地區與新疆也有不同。新疆是一個省區開展錯峰生產,東北需要三省聯動。這就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站在全局高度,加快落實張高麗副總理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第三次會議上所提出的“要堅決抓好以電力、冶金、建材、石化、焦化等行業為重點的工業企業停產限產,減少污染排放”的要求,督促地方政府落實國務院的指示精神。
西北和東北在冬季均處于京津冀的上風向,如果不實行南霾北治,減少西北和東北的煙氣排放,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就很難得到治理。東北地區冬季實行錯峰生產已經成為一個關乎本地和華北地區大氣污染治理的全局性問題。
水泥行業應該提高社會責任意識,F在,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完全沒有必要在耗能高、成本高、安全風險高的冬季堅持生產,夏天卻打打停停,完全有條件為環境讓路,為大氣污染治理做出榜樣和貢獻。各級水泥協會應該加強引導和協調,改變水泥行業傳統生產方式,在環境治理上盡到社會責任,選擇對環境和成本最有利的時間組織生產,把企業利益和社會效益科學地結合起來。
總體看,東北三省協會和政府部門在錯峰上的態度是積極的,尤其是從新疆的經驗受到了鼓舞和啟發,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省主管部門一定能夠將“錯峰”盡快落實到位,不讓社會的期待失望。
倘若東北、西北錯峰生產能夠在今冬齊頭并進,同時主動減排,必將用實際行動為環境治理和化解產能過剩作出貢獻,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