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在“走基層看紡織”中國針織萬里行活動中發布了《中國針織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去年針織行業實現出口1097億美元,在紡織行業內占37.5%,成為紡織服裝行業內規模最大的細分行業。
回顧紡織業近年來的發展,雖然行業整體的生產增速減緩,但其中的針織行業發展卻勢頭不減,保持了年均29%的利潤增速。
事實上,針織產業在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綜合成本上升、外部形勢變化的局面。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針織業正處于轉速換擋時期,針對國際針織產業調整步伐加快、產業集聚層次不斷提高,我國針織業也在迎頭追趕,求新求變。
求新,體現在針織產業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不斷提高技術指標和裝備水平。尤其是以軸向經編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有力地推動了行業整體的裝備水平提升。比如由常州市潤源經編機械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縫編機、多梳數控提花經編機等系列產品,打破了國際紡織巨頭的壟斷,產品技術性能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求變,一方面是產品結構優化。目前從全球趨勢來看,針織服裝已經不再是平價的、簡單的內衣內褲,針織產品外衣化趨勢明顯,而針織外衣要求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已經成長為服裝潮流的代言。而我國自2012年開始,針織外衣出口金額已超過針織內衣,占針織服裝出口的53.1%,產品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另一方面,產業集聚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最突出的是針織業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如浙江、江蘇等地都在利用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各省之間以及各省內的跨區域產業轉移,以此建立起來的集聚具有更強的孵化和產業政策的協同效應。
江蘇省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便是產業轉移、協同發展的典型。該縣以針織的上游產業包覆紗產業為中心,吸引了一大批包覆紗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了產業集群。落戶沭陽的第一家包覆紗企業江蘇邦源紡織就是從義烏轉移過來,而后吸引了中國寶娜斯集團、江蘇月源纖維等30多家億元以上企業紛紛落戶沭陽,形成了化纖、紡紗、針織、印染、服裝等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了集聚集群發展水平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目前,沭陽經濟開發區不僅獲批“中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而且還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生產設備最多、產量最大的包覆紗產業基地,代表了國內包覆紗產業集聚發展的最高水平。
針織行業的發展經驗表明,即使紡織工業整體呈現增長放緩的局面,但只要以發展的眼光和創新的魄力求新求變,在技術創新、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道路上努力耕耘,便能為全行業提質增效、行穩致遠提供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