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價格跌回80美元時代,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利好,特別是2013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后。石油價格下跌意味著產業鏈下游的話語權將增加,利潤也將向下游轉移。
交易當然是以互惠為基礎,西方經濟學認為交易本身就產生財富。但是有時交易者的地位并不均等。
例如前些年,石油、鐵礦石、煤炭等生產企業就比較強勢,下游用戶比較弱勢,利潤也主要集中在上游環節,下游得看上游的臉色過日子。當然,煤炭產業這兩年已有些變化,上游要找下游說好話。
從較長的一段歷史看,在需求不緊缺或相對平穩的情況下,下游產業在產業鏈中還是經常占據優勢地位,因為他們是上游的客戶,距離消費市場更近,當需求為王時,距離消費者更近的環節是上游爭取的對象。
也就是說,如果石油價格長期下跌,石油供應寬松,下游也即石油消費國的地位就能提高,增加話語權。
石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交易本身是互惠的,但是在價格劇烈波動中,很容易看出一些財富轉移的痕跡。例如,消費者承擔了價格上漲的壓力,從而削弱了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其他需求自然會因此降低。下游企業使用了高價油,就會將成本轉移到消費品中,最終轉移到消費者頭上。
近10年來,油價節節攀升,產油城市克拉瑪依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都大幅提高,城市建設步入快車道,新建不少大型公共建筑,城市規模也在快速擴大,這就是一個資源城市得益于原材料上漲的例子。
這些財富最終如何轉入到克拉瑪依,或者克拉瑪將地下的礦物掘出何以創造出如此驚人的財富?可以認為是由于勞動者付出了勞動,貢獻了價值,也可以認為是下游企業和用戶的財富轉移。
石油轉移財富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比如中東產油國富得流油,吸引了全球財富,這些財富以主權基金的形式四處投資。
毫無疑問,石油價格下跌,石油出產大國所受影響會非常大。比如委內瑞拉、伊朗、尼日利亞、俄羅斯等國家,GDP幾乎全靠石油財富。特別是有些國家靠石油財富建立起高福利,屆時削減就很困難。有些國家石油產出也很大,但是因為GDP規模更大,所以影響不大,這就跟深圳的房地產市場一樣,和GDP的比值遠低于一些二三線城市,這也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健康程度。
中國企業的受益也不盡相同。中國石化雙雄中,中國石油的石油產量高,近些年利潤豐厚也主要是因為擁有油田;而中國石化主要靠進口石油,優勢是煉化和銷售網絡,國際油價下跌,中國石化受益會更明顯。而中國石油由于主要靠自產石油,利潤反而會下降。
所以那些到海外購買鐵礦和油田的公司,也該適當地調整下估值了。前一段時間,有家公司計劃注入亞洲一個油田,股價就漲個不停,F在應該不會有這種情況了。
中國因素一直被用來解釋近十年來原材料的暴漲,中國市場也的確不負眾望,承擔了這一責任。不過近年似乎有些疲態,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隨著中國需求的減少鐵礦石價格也大幅下跌。當然此輪石油價格的下跌因素還有美國的頁巖氣產量大增,使得美國石油需求將現負增長。當然還有陰謀論認為是美國迫使石油價格下跌,施壓俄羅斯。不過美國盟友沙特阿拉伯在石油價格下跌情況下還在擴產,的確有些反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