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半年里,面對經濟增長放緩、周邊局勢日趨復雜、利益藩籬固化加重等重重壓力,中國果敢向改革“深水區”全面進發。
帶著15個領域60項任務,勇闖關、巧清障,半年來,中國經濟從低谷中企穩,民生政策加速落地收效,外交有聲有色,反腐治吏贏得民眾贊譽……堅定的起步,讓中國改革未來可期。
7月1日起,中新網推出2014年年中策劃——《突圍:改革元年的破題之道》,敬請關注。
放權減稅增活力 中國經濟現“質量型回暖”
今年上半年,中國政府在放權和減稅上大力著墨。以放權激發市場活力,以減稅減輕企業壓力,中國經濟在歷經一季度的“微寒”之后,開始出現“質量型回暖”,主要經濟指標出現回升,第三產業和消費對經濟貢獻持續增加,中國經濟正由工業和投資拉動型向服務業和消費拉動型轉變。
放權:激發市場活力
簡政放權一直被本屆政府視為改革的“當頭炮”和“先手棋”。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分兩批取消和下放了122項行政審批事項,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目標的一半左右。
其中,1月8日召開的今年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聚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決定取消和下放省際普通貨物水路運輸許可等70項審批事項。6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和下放了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核準等52項行政審批事項,并將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
今年3月,國務院還首次公布了“權力清單”,國務院60個部門正在實施的1235項行政審批事項均向社會公開,防止行政審批邊減邊增、明減暗增;3月1日起全面實施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取消了企業法人注冊資金最低限額、經營場所限制和年檢等規定,大幅降低了市場主體準入“門檻”。
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一系列簡政放權措施大大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釋放出改革的紅利。數據顯示,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后,新登記企業數呈井噴式增長,3-5月份全國共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同比增長25.83%。
減稅:減輕企業負擔
在大力放權的同時,中國官方還密集推出了一系列減稅措施,以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輕裝上陣”,從而助力穩增長和促就業。
其中,旨在消除重復征稅的“營改增”試點不斷擴圍。鐵路運輸和郵政服務業1月1日起納入試點,電信業于6月1日納入;增值稅征收率也得到簡并和統一,6%和4%的增值稅征收率被統一調整為3%。
國務院還大幅提高了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的上限,將2013年底到期的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政策延長至2016年底,并提高了征稅扣除額上限,增加了扣減稅費種類。
此外,5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看住向企業亂伸的手”,確定進一步減少和規范涉企收費,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務或體現一般性管理職能的收費項目,并把暫免小微企業管理類、登記類、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改為長期措施。
經濟開始“質量型回暖”
權力的“減法”換來了經濟增長的“加法”。目前,中國經濟出現“質量型回暖”,近期公布的主要經濟指標出現回升,而且,第三產業和消費對經濟貢獻持續增加,中國經濟正由工業和投資拉動型向服務業和消費拉動型轉變。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3日在湖南長沙主持召開部分省份和企業座談會時說,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處于合理區間。城鎮就業繼續擴大,結構調整穩中有進,服務業比重進一步提高,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勢頭良好,二季度經濟發展狀況比一季度有所改善。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4個月回升;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0%,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4.1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原副院長曹和平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數據說明中國經濟企穩恢復的跡象更加明顯,而且,服務業、消費等在工業增速和投資增速下滑的情況下出現上升,說明經濟正由工業和投資拉動型向服務業和消費拉動型轉變,這是一種可喜的結構變化跡象。
專家認為,隨著簡政放權和減稅等措施發揮作用,改革紅利將進一步持續釋放,可以預期,未來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變化仍然向好,完成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是有條件和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