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增長與周期國際高峰論壇”6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表示,面對經濟增長面臨著下行壓力,依賴微刺激措施不能解決國內經濟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應對經濟增速的合理區間進行管理。
告別高速增長期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表示,從2010年起,我國經濟發展由改革開放30多年來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長期”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李建偉認為,勞動力因素將是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勞動力供給減少,我國經濟增速也將難以再現兩位數增長。
李建偉表示,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加上人口死亡率估算,未來年均凈增勞動力約526萬。解決這些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需要的經濟增長率平均為6.1%。假定未來十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7%,大約從2019年開始我國勞動力就會出現供給不足。
李建偉表示,解決勞動力缺口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技術進步的步伐。二是延長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力供給。按照測算,退休年齡從2019年開始延遲5年,就完全可以解決勞動力缺口的問題。未來從勞動力供給的角度來說,還可以維持7%的經濟增長。
若經濟增長速度提到8%,從明年開始,可能就面臨著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問題。因此,李建偉指出,單純從勞動力供給角度來說,未來十年我國經濟也不可能維持10%左右的增速。
調控應轉向“區間管理”
與會專家表示,經濟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后,宏觀調控應由“下限保衛戰”轉向“區間管理”。
劉樹成表示,2010-2013年,我國經濟增長幾次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為使經濟運行不滑出下限,每到節點時刻,出臺一系列微刺激措施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劉樹成指出,近三年來,每年形成了一個循環圈,即每年上半年經濟增速下滑,年中采取微刺激措施,下半年經濟增速小幅反彈,下一年的上半年經濟增速又繼續下滑。他預計,今年下半年經濟增速仍會有小幅反彈。
這種調控方式所帶來的弊端顯而易見。一方面使得我國經濟工作很被動;另一方面,隨著微刺激政策的推出,投資邊際效應在逐步減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表示,近幾年“信貸-投資驅動模式”不僅沒有改善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反而弱化了傳統投資擴張的市場基礎和需求基礎,使中國經濟結構深層次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劉樹成表示,宏觀調控思維方式應從守住下限,轉為把握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中線。這不僅可使宏觀調控上下都有回旋余地,而且可以利用好上限與下限之間的經濟增長空間,不至于浪費寶貴合理區間,避免造成宏觀效率損失。他建議,應把目前短期的、應急式的項目應對辦法,改革為構建中長期發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力的總體應對。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也提出了外貿出口區間管理的概念。他認為,世界貿易形勢不好,我國外貿也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從今年的外貿情況看,實現既定目標還有待下半年繼續采取各種措施。
他認為,我國每年外貿增長目標需要尋找合理增長區間。不過,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即使是進行區間管理,仍面臨著外貿競爭力下降的挑戰。裴長洪表示,要實現既定的外貿增長目標,我國還需維持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的順差,同時通過容忍服務貿易的逆差改善中國經濟的供給面。此外我國還需培養新的國際競爭力,因此需要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