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范圍之內的經濟增長,今年以來的表現與歷史與預期相比都較為疲軟。今年最出乎意料的發展可能是美國經濟復蘇不如預料的那么強勁,現在美國、歐洲乃至于中國的國債收益率都在下降,所以雖然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全球流動性狀況究竟會如何變化還不清楚。根據官方數據,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速度是7.4%,這和中國公布的7.5%的增長目標非常相近。不過第一季度期間很多政府官員對增長減速表現得十分緊張,不少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對這個數據的準確性有疑問,認為實際經濟發展的表現可能要低于官方公布的數據。
我想具體提出三點看法跟大家交流。第一,GDP增長速度放緩是符合預期的,而且這個過程可能還將持續。最關鍵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過去中國獨特的增長模式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征,一方面增長速度非?,每年10%的發展持續了30年左右,被稱作經濟奇跡。另一方面,結構失衡問題非常嚴重,前總理溫家寶曾經指出這個增長模式是不協調的、不平衡的、低效率的從而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我們要改變這一經濟增長模式,而且大家對此也形成了共識。最近經濟學家們爭論經濟增長的目標應該定在7.5%還是7%,沒有人覺得增長低于8%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可以預期的是早晚我們會接受低于7%的增長,但這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已經在發生變化。到目前為止,中國經常帳戶的再平衡已經大致完成。我們的研究也表明消費占GDP的比重已經在上升。
所有這些證據都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確實已經在發生調整,但是我們還只是處于調整的初始階段。那么要完成這一經濟轉型,我們還應該做些什么?讓我們先退一步來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我們當前中國獨特的增長模式,我自己的回答是不對稱的市場化改革,即基本放開了產品市場,但保留了大量的要素市場的扭曲。這些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和能源等市場的扭曲極大地壓低了投入品的價格,相當于向企業提供了變相的補貼但對家戶征收變相的稅收,這個持續地從家戶向企業的收入再分配過程正是過去以高速增長與結果失衡為特征的增長模式的主要成因。現在隨著勞動力市場由過剩轉向短缺,工資已經快速上升,這就是我國的經濟模式開始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但所有要素市場扭曲中,最為嚴重的是金融領域的扭曲。因此,我們只有忠實地執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所提出的一系列金融改革的措施,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經濟增長模式的全方位轉型。
第二,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2014年實際的增長速度可能會略低于政府確定的增長目標,但不會相去太遠。我們通常說推動經濟增長的是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和出口。大家知道出口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需求,消費也相對穩定,而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增長。最后是投資,主要包括制造業、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三個方面。制造業投資基本是穩定的,因為從出口和消費來看不太可能出現激烈的變化。房地產市場可能會有一些風險。而目前政府已經采取一些措施來促進投資,包括增加現金流動性和加速棚戶區改造等等。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即使想推動增長,政府無論在流動性擴張還是融資條件等方面都已經面臨更多的制約,地方政府也不再可能像過去那樣肆意籌資,所以政府能夠采取的穩增長措施的效果也會遠不如以前。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過去對所謂的改革紅利有誤解,似乎政府以加快改革,增長就會加速。最近IMF有一個研究表明,假設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的決定現在得到忠實的落實,2014年的GDP增長率可能會降低0.2個百分點,而到了2020年,GDP增長潛力才有可能提高2個以上的百分點。所以,短期來講,如果改革措施全部實施,負面影響可能會更大。這是因為資源在進行重新分配的時候,比如從公有行業到私有行業,一些國有企業會被關閉,這樣首先會使經濟增長放緩,然后資源在私營企業中發揮的作用,增長才會加速,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不可能瞬間完成。正是因為這幾個方面的原因,我認為從長期來講,較快的、可持續的增長潛力還是可期的,但短期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下行風險,增長加速或者穩定之前可能還會首先進一步放緩。
第三,我認為當前最重要的風險是金融領域。很多人擔心就業壓力,我認為就業問題可能被誤導了。有不少官員和經濟學家一直說如果增長降到7%附近,失業問題就會很嚴重,因為城鎮還需要1200萬個的工作,說實話我不知道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的。1998年,政府提出8%的增長目標,那時每年勞動力增加800萬,城鎮每年需要1200萬個的新工作以確保充分就業和社會穩定。今年的增長目標是7.5%,現在每年勞動力減少300萬,我算不出來城鎮如何還會每年需要1200萬個新工作,F在經濟增長已經降到7.5%以下,但我們還在經歷勞動力不足和工資快速上升的問題。所以,總的來說,如果增長速度下降太多,就業可能會有問題,但在當前這不是最大的風險。
金融領域存在最嚴重的風險,一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經歷過大規模金融危機的新興市場經濟,這個特例能否繼續保持下去?我國目前金融一直的程度非常高,比全世界平均水平高,而且比很多低收入國家水平還要高。過去我們沒有遇到太大的增長問題,因為受管制的金融體系還是能夠有效地將儲蓄轉化為投資。另外,政府介入金融活動也有助于促進金融的穩定性。但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抑制性的金融政策已經難以為繼,第一,由于包括資本在內的資源的錯配,已經使我國的增長模式長期來看不可持續。第二,影子銀行體系和熱錢流動等問題的存在,強力證明了目前利率管制政策已經難以為繼。所以我們要進行改革,全面性改革計劃是在去年推出的,在金融領域中的改革包含11個重要的方面,易綱副行長把它們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市場準入,第二是市場開放,第三個是監管改進。我認為金融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創新倒逼政策創新,影子銀行當然有風險,但是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市場對于抑制性金融政策做出的自發反應,其實也是一種自發的利率市場化。
關于金融風險,具體而言我有幾個判斷。第一,我們的金融體系確實有很多問題,但是我認為最大的金融風險不是資不抵債或者資本金損失,而可能是流動性緊縮。第二,存量不是問題,但流量可能是個問題。比如我們現在擔心地方融資平臺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但政府有能力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已經積累的那些問題,但如果這些問題不斷放大,總有一天政府會無法應對。所以我們推進金融改革,是為了化解已經出現的問題,同時改進資源配置的效率,但同時我們要想法設法地控制新的風險,避免金融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