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消息,中國經濟正在走向再平衡。遺憾的是,它走向再平衡的表現與2006年和2007年的美國很相似--房地產業突然放緩。那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帶來一些大家熟悉的風險,即導致房價下跌、債務違約,最后是經濟增長突然放緩的連鎖反應。屆時全球其他國家恐怕要付出很高代價,尤其是巴西和澳洲等向來依賴中國龐大原材料需求的國家。
據最新路透調查顯示,中國今年的GDP增長率預計將放緩至7.3%,低于去年,且為24年以來最小增幅。
表面看,這與中國政府致力于將經濟從投資拉動轉型為內需拉動的目標一致。
但是,雖然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但部分原因是投資的重要性下降,尤其是地產業投資的重要性下降,消費的重要性才日益凸顯出來。中國第一季度的房地產投資相當于GDP的比例從去年的15%降至12%。而美國的這個比例約為5.0%。
中國3月新建住宅價格同比上漲7.7%,漲幅降至八個月低位。1-3月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降25.2%。
那很有可能是融資狀況趨緊導致的,中國今年第一季社會融資規模較上年同期減少了逾9%。
中國的整體負債水平很高,有一些證據顯示,由于缺乏新借款,最后可能面臨壞賬的出現。
“債務迅速增加不是什么意外事件,”北京大學金融教授Michael Pettis。
“這是增長模式發揮作用所不可或缺的,我們已經進入這么一個階段,也許就像HymanMinsky在他對資產負債表的研究中形容的那樣,經濟體系需要以信貸加速增長為前提,才能維持現有的經濟活動水平!
Pettis認為,中國的債務問題會變得很嚴重,嚴重到就算對借款人實施嚴格規定或改革銀行業,都無法“控制”的地步。
“在財富沒有從國營部門轉移到家庭,債務又沒有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我認為GDP增長率是不可能維持在3-4%上方的,甚至比這低的水平也實現不了,不管是正規銀行體系之內還是之外的債務,也不管有沒有對借款人采取更嚴的規定,”Pettis寫道。
明斯基時刻?
所謂的“明斯基”時刻,是指債務激增支持的投機活動有可能突然停頓,并引發資產價格突然崩潰。正如其它所有事情一樣,中國的“明斯基時刻”也將與眾不同。
中國過去創造了經濟奇跡,但這是在高度依賴投資的情況下實現的,而且以負債支持的投資比重逐漸加大。這與明斯基時刻發生前的情形基本一致。
盡管投資質量的確在下滑,理論上而言削弱了借款者的還債能力,但實際情況并不像在美國那么簡單。
在中國,所有事情都牽涉到政治問題。不僅如此,國家機構在處理政治問題,其實也就是所有事情上,權力要大得多。
所以說,雖然政府希望逐步撤出低質量投資,但不少人仍篤信,政府不會任由信貸環境急劇收緊,而導致房地產崩盤。
中國個人借款者的負債比重通常比美國人要低,使得應對信貸放緩這項工作更加輕松一些。
然而這并不等于房地產市場絕對不會崩潰。不管在奧蘭多還是中國,動物本能都在發揮作用。而且經過10來年房地產過度開發的影響滲透之后,不難看出經濟從整體到局部可能都已顯露疲態。
最終,中國的壞賬將需要一些部門來承擔和吸收。若把這些負擔強行轉嫁到家庭身上,則會違背促進消費的初衷,而企業的財務實力似乎也不太可能消化得了龐大的壞賬規模。
因此,中國政府可能就是那些唱多中國人士的最大希望了。
而問題不會僅局限在中國國內。無論一切盡在掌握還是會完全失控,減少投資的轉型期即將到來。對那些曾借助中國的投資熱潮而快速發展的國家(比如資源豐富的國家)而言,他們頂多能夠指望的,是有足夠的時間來吸收這一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