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一些地方,建筑衛生陶瓷企業仍在擴張開工建設,動輒幾億、十幾億元的投資,數條甚至十幾條生產線的建設。比如,某著名企業,規劃占地2000畝,總投資20億元人民幣,建設20條高檔衛生潔具生產線,計劃5年內建成投產,屆時年產量達2000萬件,年產值約80億元。該企業致力于將其打造成世界最大的衛生陶瓷生產基地。其來時迅猛,咄咄逼人,令人驚訝。當然,也有一些發達省份的陶瓷企業,迫于當地環保和成本的壓力,向外轉移產能,搬遷建設。一些地方承接了產能的轉移,形成大規模項目建設的熱火景象;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比如河北高邑等陶瓷新興產區,面對愈來愈惡劣的環境形勢,以及國家嚴厲的環保政策和節能減排政策的壓力,與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相向而行,不斷淘汰落后產能,拆除廠房、停線減產,改善當地環境。
一些地方GDP主義仍盛行,工作重點仍是找項目、招商引資.因此,開出許多優惠條件,提供很多便利,招引陶瓷項目落地。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陶瓷業因受環保壓力,大規模淘汰落后產能。這種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的確,謀劃項目,招商引資,引企入巢,大規模地搞項目建設,對于一個邊遠貧困落后地區而言,的確是一大利好消息:可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升政績,增加稅收。由此也可成為某些地方官員升職升遷的敲門磚。但是,生產線搬遷轉移、新項目建設是否是升級版的遷移和建設?工藝裝備制造水平、產品質量水平、節能減排水平、清潔生產水平是否有質的提高?是否嚴格落實了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企業從一個地方搬遷到另一個地方,是否會帶來當地環境新的污染?這樣大規模地建設,是否帶來落后產能的進一步擴張?這些問題都應引起重視和考慮。我們不愿看到一邊大規模建設、一邊又淘汰落后產能的局面;不愿看到一邊生產、一邊又污染環境、一邊又治理污染的局面。其實這種情況已經出現,并且已非常普遍。這樣做,只能說是瞎折騰,浪費納稅人的錢財。
邊建設,邊污染,邊治理;邊生產,邊過剩,邊淘汰。陶衛業似乎走入一個怪圈。說到底,還沒有形成科學的發展觀,GDP主義還很有市場,行業還沒有形成一個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
國家工信部前不久正式公布了《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準入標準》,今年4月1日起開始實施。準入標準明確規定,規范行業的行為,著力行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保護環境和關愛職工的身心健康,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準入標準似一把利器,必將遏制行業一些亂象的發生,必將改變產業發展格局。促進行業由開放型向準入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速度增長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我們希望相關部門履行監管責任,使準入標準嚴格執行,落實到位,達到預期目的和效果。
當前,我國自然生態環境形勢極其嚴峻,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主要是以霧霾為主的大氣污染。為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環境,國家相繼出臺了許多法律法規政策和措施,各地也立即行動起來,積極落實,出臺細化措施。治理環境污染成為當前頭等大事和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因此,包括陶衛業在內的制造業,要嚴控產能進一步擴張,嚴格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發展質量,注重環境維護,注重節能環保。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把此項工作搞好。
不以GDP指標高低論英雄,不僅僅以GDP指標考核地方政績。除了經濟指標外,更多地關注環保指標和民生指標,成為當今上下一致的共識。但要徹底摒棄唯GDP論,把環境治理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陶業理應做好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切莫再走邊建設、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更不要穿新鞋走老路。應率先垂范,在淘汰落后產能,治理環境污染、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綠色陶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等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前,陶業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首要的任務是想盡一切辦法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是治理污染見效快的措施。天然氣是雜質少、污染物少的清潔能源,除了提高產品質量外,可大幅度降低陶業對環境的污染。但是,天然氣價格高,會帶來企業成本的大幅上升。另外,改造一條線需要幾百萬投資,故企業一般不愿意改造。而且,企業擔心供應不穩定,影響生產經營。故企業使用天然氣的動力和積極性不高,沒有鼓勵政策和扶持政策是不行的。但不管怎樣,使用天然氣是大勢所趨。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加大資金投入,鋪設管道,出臺扶持補貼優惠政策,加快陶企煤改氣的步伐,是個積極的信號;其次,企業要做好節能技術改造,大力采用節能窯爐等設備;三是添置安裝脫硫脫硝除塵設備,廢氣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再排放;四是向綠色陶業發展,大力實施薄型化、輕量化工程,減少廢物廢氣的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