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
國家政策限行棉花“雙軌制”弊端突顯
相關媒體報道稱,2011年,棉花市場急轉直下,中國棉花價格指數持續下跌,一度跌幅達到39%。為穩定棉花市場,2011年9月,國家啟動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托市“救火”。臨時收儲政策在保護棉農利益、穩定市場以及保障供給方面。市場穩定的背后卻危機重重,2014年2月,進口棉到岸均價為15000元/噸左右,而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已達19800元/噸,每噸價差達4800元,2013年差價甚至在6000元以上。由于進口配額不足,企業只能采購國內棉花滿足生產需求,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在2011~2013年期間,中國紡織服裝制造行業虧損企業數量逐步上升,分別為1033家、1741家、1818家。競爭力降低和訂單的流失,國家儲備棉巨量庫存難以消化,基于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的相關財政壓力和市場壓力浮出水面,直補+拋儲“雙軌制”弊端突顯。
紡織服裝行業面對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
長期以來我國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原材料產地和低廉的勞動力在國際市場中占有絕對優勢,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其中歐美為主要出口國家。然而,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技術產業的提升和品牌的力量逐漸成為發展主流。就發達國家而言,一方面利用大批名牌產品和名牌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著效益高利潤大的中高檔市場;另一方面對外的經濟輸出由產品輸出到資金和設備、技術的輸出轉變,這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是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
服裝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庫存積壓難消化
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國內六大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匹克、361度、中國動向和特步的存貨分別為9.42億元、6.89億元、3.66億元、4.09億元、1.83億元和5.37億元,從各大品牌披露的年報可見,多數公司的業績仍未實現增長。其中,361度的業績下滑近七成。除運動服裝品牌業績下滑外,國內男裝企業發展也不盡人意,年報顯示,去年七匹狼總營收27.73億元,比2012年下降20.23%。2013年利郎營業額較2012年下降17.7%至22.99億元?ㄅ下、報喜鳥、希努爾、喬治白和步森股份等公司2013年的利潤均出現下滑,服裝業在經歷了前幾年的高速擴張后都在去年遭遇了“滑鐵盧”。
華南城網紡織頻道記者了解到,縱觀國內服裝產業形勢,一方面,國際服裝品牌的強勢進入,給國內市場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由于國內服裝產品缺乏創新能力,和國外品牌服裝設計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國內服裝行業普遍庫存量直接導致服裝企業現金流的吃緊,企業難以周轉,從而導致要用“價格戰”、“促銷戰”、“庫存戰”等方式進行瘋狂促銷,利潤整體下滑。
業內人士分析稱,服裝行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在整體經濟大環境疲軟的大背景下,加上政府反腐、電商低價打折等因素,實體店銷售份額下滑很厲害,包括李寧和安踏都對目前行業的同質化競爭表示憂心,均認為未來各大品牌需要解決的重問題就是品牌和產品的同質化問題。
機遇
內銷增至74%消費者消費水平逐漸提高
從國內形勢來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這將為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內需消費擴大提供重要的依據基礎。有外媒報道稱,隨著中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降低經濟對投資的依賴,中國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儲蓄率達到60%。調查還顯示,在北京、上海和廣州,40-60歲年齡段的消費者儲蓄率超過了70%。到2020年,中國人均消費的增幅將超出人民幣1.85萬元,家庭消費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料將從目前的35%提高至45%-50%。
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內銷比例增至74%,“內銷為主”已經成為規模以上企業的現實格局。內需市場的需求強大將直接提高紡織服裝企業生產的積極性,競爭更加激烈,預測中高端消費人群將占市場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