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蒙牛與達能成立合資公司、收購現代牧業和雅士利為開幕劇,一場中國乳業兼并重組的“洗牌”大戲連日來正緊鑼密鼓地上演。
伊利與美國DFA集團以及意大利斯嘉達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并在荷蘭成立研發中心;光明也在今年引進了新加坡RRJCapital公司的資本建設上游牧場;合生元3.5億元收購長沙營可營養品有限公司100%股權;飛鶴乳業收購吉林艾蓓特和陜西關山乳業;圣元收購育嬰博士……一系列收購的背后,折射出乳企間整合重組大幕已正式拉開。
這些乳企的兼并大多為“強強聯合”,少有“強弱聯合”的案例。但我國中小乳品企業數量頗多,此次大規模的兼并重組能否對中小乳品企業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值得思考。
2013年,工信部提出爭取用兩年時間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工信部的思路是,到2018年,將127家配方乳粉企業減少到50家,其中培育3~5家大型企業集團。
工信部數據顯示國內共有127家乳粉企業,在業內人士眼中這一數字還要再多些——大約有200家。這些乳粉企業的未來發展命運如何,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在行業向成熟、合理的產業結構發展的過程中,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不斷退出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隨著政策趨緊,國內中小乳企將成為被并購對象。在通過整合構建產業鏈的大潮中,許多企業面臨著“選擇”與“被選擇”的抉擇。
中小企業成長空間有限,有些甚至出現虧損。乳制品行業是典型的供應鏈較長的資源型產業,亟待將供應鏈轉變成價值鏈,實現農戶、企業、渠道、市場的共贏。這個過程需要進一步以兼并重組的方式整合資源,這既是行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需要相關的政策引導。
“要打造中國乳業的價值鏈共同體,不能機械地、簡單地相加。”乳業專家趙何表示,培育、整合和延長產業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實踐才能探索出適合中國乳業自身工作實際、富有成效的運作模式。
在政府的推動下,乳業兼并重組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但是,消費者仍舊擔心,這種靠行政推動兼并重組、最終成就的“奶霸”是否完美,“國家隊”能否讓國人放心?
實際上,消費者在意的并不是乳企的規模有多大,而是奶粉的質量和安全。大企業可以成就大品牌,但不一定能成就大質量,之前被曝出質量問題的乳企中不乏大品牌的身影。
“政府目前表現出對整頓乳粉行業、確保產品質量從未有過的決心和力度,這對確保產品安全、提振國內消費者信心意義重大!壁w何指出,從產業發展角度看,提高產業集中度、扶持國內品牌非常有必要。而在政策調控和行業趨勢下,國產乳企在產業發展和宣傳積極性上也會有所增強。
2013年10月16日,商務部表示,首批選定的10家奶粉品牌已經在多地開始試行入駐藥店銷售。這一政策參照了德國、法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經驗,將藥店作為嬰幼兒配方乳粉的銷售渠道之一。由于藥品渠道的管理更為嚴格,這一做法也能夠在流通環節有效保障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
事實上,乳業的安全問題要“走心”。談到追究責任,乳粉企業與監管部門并無主次之分,企業負生產的責任,職能部門負監管的責任。政府倡導企業謹守誠信,還應不折不扣地落實責任追究,打造陽光透明、科學嚴謹的監管體系。如此,才能讓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信心逐步回升。
畢竟,是否給中國乳業點“贊”,最終權利還是在消費者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