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間經濟發展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企業間的競爭也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企業已經從本國市場競爭,轉為全球拓展市場份額及配置資源,例如可口可樂、KFC、GOOGLE、聯想、大眾、帝亞吉歐等。相對國際大牌在中國的高歌猛進,國產品牌的國際化卻不那么樂觀。2013年,中國白酒的出口值占比白酒總產值不到1%,出口貿易額約占世界國際酒貿易額的1/1000,而同為蒸餾酒的白蘭地、威士忌等已經占據國內酒市場的10%,雖然提出國際化口號多年,中國白酒的國際化路線依然步履蹣跚。
那么中國白酒應不應當走國際化路線呢?答案是肯定的,必須走!
首先,在經歷了塑化劑、禁酒令、“三公”消費禁令等一系列政策的影響后,一度突飛猛進的白酒產業已顯疲軟之態。產能過剩、價格下跌、高端遇冷等問題集中爆發,白酒企業紛紛調低預期。茅臺五糧液等全國性品牌酒企下調產品結構,加大對腰部產品的運作力度,直接與區域性酒企的傳統強勢市場產生競爭……這些都決定了白酒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可拓展空間不大,白酒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中國白酒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代表中國文化的一張重要名片,民族的很可能成為世界的。
再次,從出口對國家經濟影響的運行規律來看,出口的增加,會提升產能、提高效率、增加經濟總量,在國內市場已經處于充分競爭狀態的白酒企業,應當加快腳步盡快走出去,這也是中國白酒產業發展的必然道路。
現有的海外拓展更像是跑單幫的挑貨郎,沒有整合中國文化、酒文化、品牌力等驅動要素。白酒業要迅速拓展海外市場,抱團出海、形成行業聯盟絕對是大勢所趨。如何才能抱團出海?我認為可從這方面做起:
合各自強項,把單個優勢轉化為白酒集體優勢。第二,打造中國白酒整體名片,再細分突出每一個單品。第三,關聯大熊貓、孔子書院等優勢元素進,從而快速打開白酒國際市場。第四,選擇有影響力的市場,進行傾斜性資源投入,通過核心消費者輻射。第五,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渠道網絡優勢,提高消費者的見面率與購買率。第六,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國際化銷售班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