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產能過剩很可能成為撬動整體經濟結構調整那個支點。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傳達出了這一信息,即便經濟目標被定為7.5%,只要經濟能保持“合理區間”,經濟增速將無法再成為經濟改革和地方政府“借口”。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五處提到了產能過剩。其中表述最為明確的是: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清理各種優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嚴控新上增量。今年要淘汰鋼鐵2700萬噸、水泥4200萬噸、平板玻璃3500萬標準箱等落后產能,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淘汰產能目標明顯加碼。2013年環保部發布的“國十條”中提到的“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是:2015年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
在7.5%的經濟增速下,哪項經濟風險會是最緊迫的?
那些被列入產能淘汰重點行業的企業,恐怕是這一輪經濟調整中“最危險的企業”。對于企業來說,產能壓縮導致利潤下降、企業債務規模過大、銀行信用風險,這將是會被依次推到的多米諾骨牌。
在未來的幾年里,鋼鐵、水泥、煤炭這幾個嚴重過剩的行業要面臨的問題將會更多,失去了地方和銀行的“照顧”,產能在按政府工作報告中給出的目標如期回落之時,還要更多考慮如何讓自己的腳步跟上甚至是走在政策調控之前。
任何一個企業都知道要順周期發展,但真的當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的時候,很多企業或者認為真正調整的時間還不到、或者以為自己可以逆周期發展。
這些產能過剩的代表行業,都是順周期行業。在經濟上行時,積極擴張,大量資金被用來投入固定資產和股權投資。其實早在鋼鐵和水泥行業之前,航運業已經上演了一個完整的從繁榮到快速收縮的周期。但鋼鐵行業趕上了經濟刺激計劃,減緩了下行的速度。不過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產能淘汰的執行力度遠達不到方案設計中所要求的。很多地方對產能淘汰“陽奉陰違”,一輪輪產能淘汰下來沒有減少,反而出現逆周期的增加,這也助長了企業擴大產能的膽量。
但企業想在此時逆周期發展,成功的很少。逆周期操作需要資金作保障,而多數企業此時正是高庫存階段,無法及時回流資金。此時整體資金面也隨著整個經濟周期一起向下走,僅是高庫存就可能壓倒企業,還哪里有資金逆向收購呢?當然,難過的還有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烈火烹油”之后,面對更加嚴格的監管,也都自身難保。
7.5%,經濟增速離底線還有足夠的空間。所以,經濟政策也有足夠的空間,而可以預見的是,當前最近緊迫也是最應該出現政策重點調整的就是產能過剩和企業債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