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紛紛對被業內稱為“風險高發區”的鋼貿企業貸款亮起“紅燈”之時,一些跡象顯示,鋼貿融資開始從股份制銀行轉向地方金融機構,鋼貿風險開始從長三角擴散到其他地方。
記者了解到,在長三角地區授信額度已經有所控制和壓縮的背景下,其它許多地區的整體授信額度卻有所增長,尤其是一些地方金融機構的授信總額仍在顯著增加。
記者日前從云南省銀監局獲悉,截至2013年11月末,鋼貿行業客戶在轄內銀行機構的表內外授信總額357 .11億元,比年初增加3 .9億元,增幅1 .1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轄區內銀行對鋼貿行業授信呈現出授信機構以股份制銀行為主,向地方法人機構轉移的特點。截至2013年11月,十家股份制銀行對鋼貿企業授信169.56億元,占授信總額的47.5%,比年初壓縮9 .02億元;大型銀行授信107 .32億元,占比30.1%;而地方金融機構授信77.24億元,占授信總額的21.6%,比年初增加13.93億元。除富滇銀行外,其余地方金融機構對鋼貿行業授信均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
根據云南省銀監局統計,截至2013年11月末,轄內銀行不良貸款余額8 .88億元,不良貸款率達5.86%,在鋼貿行業整體風險暴露看似進入尾聲的情況下,地方銀行出現開始“接棒”的信號,風險值得警惕。
“鋼貿黑洞”風險早有先例。近日,中信銀行召開臨時股東會,審議并通過了該行2013年度不良資產核銷額度增加32億元的議案,而其中大部分新增的不良資產正來自于鋼貿行業。債務纏身、訴訟壓頂、老板跑路……自長三角地區接連爆發丑聞開始,鋼貿行業債務黑洞迅速蔓延并發酵,銀行無疑成為最大的“受害方”。在高峰的2012年,民生、光大、興業、平安等銀行紛紛深陷鋼貿漩渦,甚至排隊到法院對鋼貿企業提起訴訟。
“很多不良貸款,即使起訴、打官司也無法追回,銀行只能通過核銷的方式來處理,這些血淋淋的教訓一定會讓銀行重新評估行業風險,包括提高貸款門檻、壓縮授信額度等!币晃皇煜や撡Q行業的股份制銀行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他告訴記者,包括民生、光大、招行、交行、工行、浦發等多家銀行都在內部對鋼貿信貸進行了嚴格限制,大部分銀行機構基本叫停了單純的鋼貿企業互聯互保授信模式,要求客戶追加抵押、保證等有效擔保,并對表內外的授信總量實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