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今年前5個月我國吸收外資“成績單”出爐。據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5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497家,同比增長48.6%,較2019年同期增長12.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81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4%,較2019年同期增長30.3%。外資持續流入,延續了去年以來穩中向好的態勢。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門和各地政府出臺落地多項重要舉措,一系列穩外資政策紅利和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吸引力越發明顯。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持續重資來華投資興業,表達對中國市場的信任,中國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也將越來越強。
去年中國成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
從行業看,前5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81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6%。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長34.6%,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增長37.6%,高技術制造業增長25%。
從區域分布看,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37%、36%和10.4%。
從來源地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歐盟實際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4.1%、56%和16.8%(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此外,與我國達成了海外基建合作的國家,今年前5個月對我國的投資增幅也達到將近54%。
一方面,來華投資的外商企業數量保持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我國對海外的投資也在持續增加,尤其是歐盟。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同比大增70.8%。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進與各國經貿合作,吸引外資規模保持穩定,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實現了較大跨越。去年11月,我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14個國家,如期完成了RCEP自貿協定的簽署,標志著全球最大自貿區順利誕生。12月底,我國與歐盟談了7年的《中歐投資協定》也成功完成談判。
在近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介紹,2020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大幅下降,我國成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實際利用外資逆勢增長,成為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全國實際使用外資9999.8億元,同比增長6.2%,規模再創歷史新高。2020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8570家,平均每天新設立100多家。
2021年,國際社會依然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市場。中國美國商會日前發布的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顯示,約三分之二美資企業視中國為優先發展市場,并計劃在2021年增加在華投資。中國歐盟商會調查顯示,60%的受訪歐洲企業計劃在2021年擴大在華業務,這一比例較去年上升近10個百分點。
錢克明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與跨國公司的互利合作,重視傾聽跨國公司的聲音。近年來,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方向,中國改善營商環境的步伐在加快。不斷優化的營商軟環境、持續提升中國發展硬實力,給包括跨國公司在內的全球企業,帶來穩定的預期和重要的機遇。
政策紅利增加外商投資信心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是越來越多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搶抓機遇的深層原因。央地政策的持續加碼,穩外資紅利加速釋放,也讓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和繼續在中國經營的信心不斷增強。
去年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將“穩外資”作為“六穩”“六!敝攸c工作之一,推出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政策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來到中國投資興業。
一方面,積極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全面取消商務部門對外資企業設立與變更事項的審批和備案;另一方面修訂發布新版的全國和自貿試驗區的負面清單,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準入門檻。去年底發布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將制造業作為鼓勵外商投資的重點方向,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范圍。
為盡量減少疫情對跨國公司在華經營的影響,圍繞幫助企業解決困難和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資配套文件,對沖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
此外,今年初我國還正式廢止《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及其6個補充,實現了“非禁即入”的制度型開放。更多的領域正向外資敞開大門。
地方層面,各地多措并舉力促穩外貿穩外資,成績單同樣亮點紛呈。
江蘇利用外資結構優化、增勢強勁,外資規模占全國比重達到19.1%,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今年1—4月,江蘇實際使用外資112.6億美元,同比增長45.2%。其中,到資3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同比增長33.7%,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41.2%。
1—4月,上海新設外資企業數、合同外資和實際使用外資實現三增長,其中實際使用外資77.73億美元,同比增長20.3%,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5.2%;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0家、外資研發中心7家,累計分別達到791家和488家。
在海南三亞,隨著自貿港政策的加速落地見效,近3年來新增外資企業237家,實際利用外資6.74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32.29億元,外資外貿水平呈逐年遞增態勢,外向型經濟取得突出成效。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利用外資將著重穩總量、優結構、提質量,要在營商環境上下更大功夫,落實外商投資法,推動商簽更多高標準經貿協定。此外,還要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持續降低外資準入門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