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大部分宏觀經濟指標都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其中,工業經濟增長最為亮眼,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5%,兩年平均增長6.8%。
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情況如何?應該如何看待這一數據?來看解讀:
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持平,物價是越低越好嗎?
劉元春:物價一方面是消費者的感受,另外一方面是生產者的感受。對于企業來講,如果銷售價格持續下降,出廠價格持續下降,必定會導致企業利潤下降,而企業利潤下降必定會導致整個就業收入和各種利潤下降,就會影響下一期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投資水平。因此正常的經濟復蘇,不僅要體現在GDP的增長上,同時還會體現在物價水平有輕微回升,進入到3%左右的一個區間,這個區間能夠保證整個宏觀經濟相對平穩運轉。過去歷史也表明,我們經濟最痛苦的時候不是有輕微通脹而是有通縮,所以一季度里面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CPI由負轉正,這是標志性的一個參數。
一季度餐飲收入同比增長75.8% 受疫情影響的重災區已經“把坑填滿”
劉元春:一季度的復蘇步伐非常堅實,動能非常好,原因是我們的短板開始補足了。很重要的就是餐飲行業,一季度同比增長75.8%,較2019年基本持平,也就是把缺口填補了。那么這些疫情影響的重災區出現了一個完全把坑填滿的現象,表明中國經濟已經完全擺脫疫情的困局,堅實地向復蘇邁進,所以這是很好的一個消息。
就業方面一“好”一“擔心”
如何看待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297萬,但年輕人調查失業率13.6%,比上年同期上升?劉元春副校長這樣解讀:
經濟復蘇結構性差異
經濟復蘇是一種結構性變化,雖然外向型經濟復蘇的很好,但是非貿易品和內向型經濟復蘇相對較差,而大量服務業和內向型的一些經濟往往是勞動密集型的。第二個很重要的是,高新技術增長非常好,不僅沒有受到疫情打擊,反而在“宅經濟”刺激下,導致很多高新技術的銷售生產都很旺盛,但是這些行業新業態新技術的提升,它的就業吸納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就會看到一個結構性的變化。
就業難與招工難同步,大學生就業在新業態的轉換過程中被替代
外向型經濟大幅度提升,導致沿海部門出現招工難,但是在一些就地就業的、本地就業的農民工和一些建筑業就業,實際上出現了一些停滯,所以我們會看到,就業難與招工難相同步。與此同時還會看到大量大學生的就業,在一些新技術、新業態的轉換過程中間被替代。另外一方面,零工經濟的出現、機器人(10.240, 0.03, 0.29%)生產的出現,使我們的需求量,就是每增長一個GDP的就業能力有所下滑,導致一些特殊人群的就業并沒有得到改善,因此我們要針對這樣的一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說一些大學生可能要延遲畢業,一些農民工要進行進一步培訓,使人力資本的投入,使他們進行轉型,從而成為就業的一個蓄水池,來緩解目前的一種狀況。
一季度政府“錢袋子”、居民“錢袋子”有這些變化
劉元春:GDP的回升,特別是民營經濟占GDP比重的回升,將會使三大市場主體的收入狀況,得到實質性改善。
1、居民收入,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長14.6%,兩年平均增長7.0%,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消息,因為老百姓口袋里面沒有錢,消費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提升;
2、企業利潤,一季度企業利潤出現兩位數增長,同時企業利潤率較去年提升了3個百分點,達到6.6%,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3、政府財政,今年財政預算是按照8%的增長速度來進行的。如果按照目前所測算的,今年全年民營GDP達到12%水平的話,財政增長速度可能會接近10%,就能夠緩解目前基層運轉不靈,能夠緩解整個赤字率相對較高、債務率較高的局面。
未來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延續并重點關注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
劉元春:第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研判、目前的數據和下一步發展的態勢上面來。從目前的物價水平狀況,中小企業以及服務業運轉的狀況來看,目前保市場主體,六保的政策、六穩的政策還應該延續,雖然可能邊界上會做出微調;第二個就是應當重點關注民間投資、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信心,使他們在市場上能夠充滿活力,這是政策中最重要的一塊,也就是要加強整個信心的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