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宏觀環境  中國節能產業網 >> 宏觀環境 >> 宏觀經濟 >> 正文
各地先行探索新增長點 預示區域經濟新時代來臨
來源:上海證券報 時間:2012-9-29 0:04:53 用手機瀏覽

  近年來,應對國內外經濟的嚴峻形勢,中央政府采取了許多重大的調控措施,其中一項重點就是發展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由東部向中西部延伸擴展,多點開花,齊頭并進的態勢,這也預示著區域經濟新時代的來臨。

  今年以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也使得我國地方經濟發展受到考驗,地方經濟規劃如何落實,資金從何而來,產業同質化競爭如何避免,未來是否還會有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副院長、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劉維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秘書長兼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乃劍。

  新增長點在哪

  鼓勵各地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各地戰略規劃趨同化現象較為嚴重,很多項目類同,一旦各地普遍開花上馬大項目,盲目發展高新技術項目,必然導致資源浪費

  記者:近幾年地方區域發展規劃遍地開花,僅僅就藍色海洋經濟而言,已經有九個地區有此類規劃,產值目標總額達萬億。該怎么看待這種現象?在當前中央層面不出臺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條件下,是不是意味著讓地方先行先試來尋找經濟增長點?

  劉維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為了實現從外需轉向內需,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低中端產業結構向中高端產業結構轉型,失衡型經濟向協調型經濟轉型等一系列戰略目標,采取了許多重大的調控措施,其中一項重點就是側重發展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由東部向中西部延伸擴展,多點開花,齊頭并進的態勢,這也預示著區域經濟新時代的來臨。

  依據國外的經驗:城鎮化率一般在30-50%范圍,是經濟高速發展期;50-70%范圍為平穩發展期,目前東部城鎮化率超過60%,這就錯過了最佳發展期。而中西部正處在30-50%之間最佳增長期。

  正是出于以上的考慮,2009年區域振興規劃的頻繁出臺。有關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一共批復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中部地區崛起、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海南國際旅游島等11個區域振興規劃,幾乎是“十一五”之前4年的總和。

  2009年如此密集出臺區域規劃的原因是,2009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即將開始制訂“十二五”規劃,在這個之前,區域規劃出臺的目的是,在以大城市為中心前提下,如何實現城鄉一體,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在這樣大背景下,必須提前做大區域規劃,在這些規劃下,再制訂“十二五”規劃,才有可行性。

  張乃劍: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確實受到了嚴重沖擊,連續多年雙位數增長的形勢受阻。在這種背景下,中央提出保增長的戰略是符合國情的。盡管如此,中國各地方加快區域發展的動力仍然十分強勁,區域競爭的態勢更加激烈。當前中國處于“十二五”規劃的起步階段,各地方都為打基礎、開好頭積極做好規劃的基礎工作。在這種特殊形勢下,各地出現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形勢,是非常可喜的。因此,各地出現了“大手筆規劃、大戰略實施、大項目帶動”等現象。

  現在值得關注和警惕的是,各地戰略規劃趨同化現象較為嚴重,很多項目類同,一旦各地普遍開花上馬大項目,盲目發展高新技術項目,必然導致資源的浪費,過不了幾年,就會出現產業重新調整,后果是很嚴重的。現在中央不會出臺大規劃刺激經濟政策,基于兩種考慮,一是前幾年的刺激能量還未完全釋放完,有待進一步鞏固提高。二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新的經濟刺激目標比較模糊。中央鼓勵地方自我發展,意在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中國是大國,省、市、區,乃至一些地級市、縣,都是實力很強的經濟體,有的省、市經濟實力,超過了一些小國,發揮各地方的積極性,潛力很大。

  因此,鼓勵各地沖破經濟危機困境,闖出一條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也是我國的國情、市情、縣情所決定的。

  記者:然而,雖然規劃頻出,但是目前中國經濟遇到了較大的下行壓力,地方財政普遍非常緊張,如此多區域規劃該怎么落實?投入資金從何而來?

  劉維新:不必擔心區域規劃帶來的落實問題。正如我剛才所說的,目前的區域規劃不是硬規劃,而是指導性的,只是一個方向,沒有要求具體的指標,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計劃,要求生產多少糧食、鋼鐵,F在的區域規劃是如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因此金融危機后批復的區域規劃,并不是著眼于給這些區域多少政策優惠、多少投資項目,而是給予更多的制度創新和實驗的自主權力,引導科學發展,只有約束力沒有強制力。

  張乃劍:當前各地地方財政壓力大,主要源于國家對土地和房地產的嚴控。近20年,地方財力主要來自出售土地和房地產收益,這是不爭的事實,現在這一財源受到控制,地方財力緊張的矛盾就凸現了。因此,各地方出現規劃的工業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民生工程等項目進展困難的問題,是必然現象。解決當前這一突出的矛盾,主要是發展地方特色經濟,通過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帶動民營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農民向中小城市創業、就業。同時,帶動農村發展、農業振興、農民致富。

  各地的建設資金從何而來?應該主要來于民間資本,我國民間資本雄厚,經濟發展越滯后,老百姓儲蓄積極性越高,金融部門沉淀的資本越高。開發這一資本,主要要加強金融體制改革。目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嚴重滯后,資本流動不暢、流動不快,民間資本活力不強的矛盾相當突出。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僅靠國家投入,短時期應急放水手段刺激,是不可持續的,也是違背國情,違背科學發展觀的。

  如何協調發展

  中西部可在三農上大做文章

  不解決中、西部廣大農民致富問題,小城鎮發展問題,片面強調大工業帶路,城市化帶動,中、西部發展會沒有基礎,缺乏后勁

  記者:您認為在當前我國區域經濟中,東部、中部、西部如何協調發展?在承接東部轉移的趨勢下,地方產業同質化的現象是否存在?有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產業同質化的問題呢?

  劉維新:現在我們國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同質化的問題是存在的,而且有些地區是比較突出的。但是我認為,產業同質化還不是當前最緊迫的問題。要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交通體制的改革是要緊的。

  2003年以來,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帶動下,我國共建高速公路4萬多公里,累計投資2萬億以上,覆蓋了我國的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基礎設施落后局面以及交通狀況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推動了東西部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目前,在我國海、陸、空的整體交通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交通整個統籌協調體制沒有解決,導致整體運輸力難以有效發揮,并產生一系列問題。

  第一,海、陸、空運輸統籌與協調問題。目前空中運輸(客與物)由國家民航局管理,海運、陸運為交通部管理,鐵路運輸為鐵道部管理,各自建設各的互不通氣,并形成惡性競爭。尤其是高鐵與航空的競爭十分明顯。這既浪費了土地資源(高鐵和機場都要土地)和交通運輸資源,又妨礙各自優勢和特點的發揮,沒有人統籌去統一考慮。

  第二,重高速、輕普通的傾向明顯。近些年來,高速公路、高鐵得到“大躍進”式的發展,其建設資金從2006年的3000億元,猛增到2010年的3萬億元,增長10倍,而大多用于雙高。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還有100個鄉鎮,4萬個建制村不通公路,全國簡易的路面占到公交總量55.4%。

  第三,雙高的發展規模與適度超前的問題。高速公路和高鐵的興建,必須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收入水平相適應。雙高建設的速度和規模,都不能盲目。必須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實際需要的土地資源狀況,二是經濟發展水平,人口規模,收入水平和長遠整體利益;三是要與普通交通運輸相協調,滿足各種收入水平人員的需要,以方便人們的出行和承受能力為出發點。

  第四,交通運輸結構的合理布局問題。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個海、陸、空交通網絡與運輸結構合理布局,才能做到各顯其能,發揮不同運輸能力的特點,做到節約資源方便群眾減少成本的目的。這就需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體制。目前我國交通運輸的多頭領導,政出多門的現象,應通過體制創新和改革加以解決,結束政出多門的亂象。

  張乃劍:區域協調發展是世界難題,更是中國難題,從地理經濟劃分,中國區域經濟主要有三大板塊,即東部、中部、西部。改革開放以來,中央把東、中、西部協調發展作為一項長遠戰略,效果是明顯的,但東部、中部、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很大。

  中西部近幾年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很大部分來自國家對交通、通訊、文化、科技、能源、礦業的投資拉動,另外,就是中央大企業對中、西部若干產業項目的投資拉動。真正意義上東部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向中部、西部產業規模性轉移的趨勢,并未形成,這是影響中、西部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問題。

  現在中、西部與東部產業同類化、同質化的矛盾并不突出,還未形成規模性效應。中、西部今后發展的出路仍然需要在三農問題上大做文章,不解決中、西部廣大農民致富問題,小城鎮發展問題,片面強調大工業帶路,城市化帶動,中、西部發展是沒有基礎的,缺乏后勁的。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的主要經驗,首先是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解決了農民奔小康問題,農民致富了,推動了小城鎮發展,推動了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了大中城市發展,促進了科技、人才的流動,實現了東部地區對市場的壟斷,科技、人才、信息的壟斷。

  挖掘區域亮點

  新興產業集群

  將在東部崛起

  類似無錫國家傳感網新興產業創新示范區建設,發展很快,未來10—15年,新興產業集群將在東部不斷崛起,形成世界性的新興產業高地,這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

  記者:您認為下一階段區域經濟的亮點是什么?是不是在區域經濟規劃中根據各地情況有側重地扶持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比如此前無錫出臺的《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這種類型?

  張乃劍:未來世界性的新興產業群有可能在中國東部出現。例如,生命科學的醫藥產業,換代性的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等。目前,中國出現規模性的新興產業集聚點仍然在東部,類似無錫國家傳感網新興產業創新示范區建設,發展很快,未來10—15年,新興產業集群將在東部不斷崛起,形成世界性的新興產業高地,這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而中、西部的新能源新興產業,稀有礦產加工業,特殊資源的開發產業等,也有可能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但將會是10年之后。

  記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您更看好哪個區域經濟,哪些省市,或者中東部或者西部,為什么?

  劉維新:研究哪塊區域更有增長潛力,要了解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要四個基本條件:

  一是通達的交通網絡體系。這種網絡體系不僅僅是城際高鐵,還需要有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能通達到每個鄉鎮和村莊,形成發達的物流、人流、信息流,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基本的條件和動力。

  二是內在的經濟聯結的網絡體系。這種經濟網絡是指在一個地區間形成產品加工配套網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一個地區內就完成產品集結和向外銷售,并創造出產品品牌,這是區域經濟形成的基礎,也是發展的動力。

  三是充滿活力的實體經濟。一個國家的富強必須依靠高科技、先進的制造業,以及現代化的服務業,如現代金融業,完善的城市服務功能。一個地區也是如此,單純地依靠房地產拉動是不能持久的,也是沒有前途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單靠房地產的炒作獲得成功的。

  四是堅強的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城市的輻射力與吸引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源泉。城市輻射力與吸引力越大,影響的區域范圍越寬。一座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一般影響范圍都在300-500公里。因此,大城市的經濟實力對區域經濟至關重要。

  以上四點,既是區域經濟形成的條件和基礎,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和動力。能夠滿足以上條件的城市群有哪些呢,我認為有三個區域。第一個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二是濱海新區,第三是重慶的兩江開發。從目前的基礎來看,這三個區域“十二五”的增長潛力最大。

  張乃劍:從目前國內、國際形勢看,我國可能出現兩個大的區域發展亮點。一是東部的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這一區域面臨發展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機遇,長吉圖先導區建設、琿春—圖們江示范區建設,已列入國家和國際戰略規劃,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建設已列入三國談判日程,發展勢態較好,一旦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建成,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將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將會改變中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

  第二個重點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廣西和四川,這三省區是中國加入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腹地,市場前景好,三地區資源豐富,這一地區是中國加入東盟貿易區的最大受益者,具備了三省區跨越式發展的得天獨厚條件,在未來20年中,這三省區的發展有可能是歷史性的,將成為西部大開發最成功的地區和最富裕的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中央力保經濟合理增長 貨幣財政政策操作空間充足
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 是上限還是下限?
去年24省CPI增速不到2% 通縮壓力恐成今年首要風險
非制造業PMI保持擴張,一季度經濟不會全面放緩
中國計劃2015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7%左右”
26省份下調GDP目標 務實改革“迎接”新常態
23省公布2014年GDP 13省四季度經濟增長回暖
李克強: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政策將不松不緊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網站合作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金融服務
項目對接
技術推廣
最新活動
郵件訂閱
中國節能產業網致力于打造節能領域最高效的技術、項目、資金一站式服務平臺。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備1201188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