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主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舒印彪在京出席2020北京論壇能源分論壇暨第一屆北大能源論壇,并作題為《加快再電氣化進程——能源轉型路徑研究》的主旨報告。
舒印彪在主旨報告中指出,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我國能源革命設定了總體規劃。圍繞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探討實現能源轉型的再電氣化路徑、推動能源電力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中國積極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能源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能源科技創新成果豐碩。2009年至2019年的十年間,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8.5%提高至15.3%,電能終端消費比重從19.6%提高到26%,增幅分別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4.4倍和2.7倍。
舒印彪表示,按照“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要求,預計到2060年,我國電能消費比重將超過70%,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超過80%,清潔能源發電量比重將超過90%,在此趨勢下,“再電氣化”成為實現“30·60”目標的關鍵路徑。我們需要在生產端實現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消費端實現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以電為中心、電力系統為平臺,充分利用現代能源、材料和信息技術,在傳統電氣化的基礎上,實現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高度電氣化社會。
舒印彪提出,中國“再電氣化”的發展路線應以清潔化、電氣化、數字化、標準化為方向,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應積極開發水電、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開發新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煤炭;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通過發揮能源互聯集成的樞紐、清潔能源體系的核心和智能交互的基礎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費強度;利用“大云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加快能源技術、產業、裝備和服務的創新與升級;以標準化作為重要支撐,促進能源生產消費各環節互聯互通,通過推進能源電力標準的國際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本次論壇以“技術重塑能源格局·十四五展望”為主題,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承辦。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龔旗煌,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致辭,國際能源署(IEA)署長Fatih Birol視頻致辭。論壇上,北京大學校長郝平等為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揭牌。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吳吟,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等7位專家作報告,200余位兩院院士、政府代表、高校電氣工程學科院(校)長、能源產業機構管理人、專家學者參加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