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
中國11月CPI同比降0.5%,顯著低于預期,創下十一年來新低。大家對通縮的預期開始加強。PPI價格同比下降1.5%,環比上漲0.5%,基本符合預期。
通縮看似嚴重,還會嚴重下去嗎?在貨幣政策出現退出跡象時,通縮是否會導致貨幣政策再次轉向寬松?這些都是市場和公眾比較關心的問題。
CPI由正轉負,通脹還是通縮?
11月CPI同比轉負,除了年底翹尾因素弱化之外,短期內主要是受食品價格下行的影響。豬肉價格受到生豬供給提升的影響,下滑明顯,鮮菜和和雞蛋供應充足,價格也在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大蔥、生姜等個別種類的食品價格在下半年明顯上漲,引起關注。但與豬肉不同的是,大蔥和生姜等更像是日常飲食的輔助,且存在一些替代品,其價格波動對老百姓(68.360,0.00, 0.00%)真實的生活成本(Living Cost)影響可能是有限的。
當前經濟是否處于通縮狀態?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排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為0.5%,仍然保持穩定,反映需求端仍然有一定支撐。
12月CPI可能由于食品價格波動而出現短暫的轉正情況,但到了明年,高基數、春節時間錯位以及食品價格的持續回調很可能會使得CPI同比再次轉負,并有可能維持到明年一季度末。明年豬肉供給的確定性增加,大概率會拉低CPI同比。
到了明年二季度,低基數和需求端繼續回暖有可能再次帶動CPI上漲。因此,當前經濟即便是通縮,所維持的時間也很有限,從中長期看,經濟更像是再通脹狀態,即經濟在經歷了蕭條后重新修復過程中,價格水平上漲,但尚未到通貨膨脹的程度。
同時,也需要關注今冬的拉尼娜現象,它可能導致食品等供給收縮和冬季相關需求增加,形成CPI上漲因素。
PPI持續回暖,工業品需求復蘇
11月PPI同比為-1.5%,較上月降幅有所收窄,環比還在上漲,反映了需求端在回暖。其中,生產資料價格環比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8%,降幅收窄0.9個百分點。中游環節,有色和黑色金屬行業價格繼續上漲;上游環節,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行業價格降幅收窄,總體看,PPI呈現持續回暖的態勢。
生活資料同比降幅擴大,一定程度上是受CPI食品等消費品價格同比回調的影響。從環比看,生活資料價格由降轉升,保持相對平穩。從整體趨勢看,受到全球經濟復蘇、需求改善的支撐,PPI在年底和明年繼續上行的概率較大,生產端通縮的形勢會得到一定的改善。
更為重要的是,前期庫存周期在極短時間內走出了一個小周期,預計在未來又將開啟新一輪的周期,企業補庫開始增加,也將拉動工業品價格上漲。
通脹轉通縮,貨幣政策會寬松嗎?
首先,當前通脹并非已完全轉至通縮。其次,即使是通縮,通縮背后的邏輯也不支持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因此CPI同比下行,短期內不會對貨幣政策產生明顯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食品價格的波動和上半年高基數的影響,明年CPI還會存在下行壓力。然而,CPI與央行貨幣政策之間正在脫鉤,越來越多的央行不再將CPI看作貨幣政策的最重要變量,而可能會比以往更加關注PPI的走勢。由于食品價格的波動和具體的統計方法導致的季節性固定波動,單純地以CPI衡量的通脹波動現象越來越與傳統的經濟學對通脹的解釋相背離。
同時經濟中還存在著很多其他反映經濟熱度的指標,當前經濟復蘇情況和央行對貨幣政策未來空間的考慮,都將導致貨幣政策的加速回歸常態。而且,貨幣政策“秋后算賬”的意味開始加強,三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提出“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未來,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和窗口指導、維持金融穩定,都將是明年上半年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