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儲能是國家戰略,備受國家各部委高度重視,國家層面關于儲能方面的政策頻出,近三年內五部委頒布的政策就有20余項,各級政府頒發的配套政策累計達50余項,儲能的戰略地位提到了空前高度。無論是國家工信部、科技部專門設立了大規模儲能重大專項,針對鋰電、液流、飛輪、壓縮空氣等主流儲能類型設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共計10余項;國家基金委也專門設立了儲能重大專項,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也就儲能作為重要戰略部署,每年立項十余項,累計立項百余項;山西、云南、吉林科技廳等各級政府部門也在十四五規劃中,專門設立了大規模儲能重大專項。
江蘇、河南、湖南、青海、浙江、甘肅等省陸續實施了百MW級別的儲能電站,應用范圍覆蓋了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火電性能提升方面;也用于特高壓外送線路的安全、可靠運行;用戶側綜合能源供應、電力需求響應。截止目前,累計儲能裝機容量1.7GW左右。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共享儲能中的應用,必將進一步推動儲能的爆發式增長,加速儲能爆發元年的到來。
在儲能學科建設方面,國家也高度重視。近日,國家發改委專門組織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學會就高校、科研院所的儲能學科建設、儲能人才梯隊培養給出了指導意見。清華大學專門建立了盧強院士、梅生偉教授為核心的儲能團隊,圍繞壓縮空氣儲能展開了系列深入研究,開發了風光儲建模、仿真軟件Cloudpass;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以蔡旭教授為首的儲能變流器團隊,開發了高壓直掛式儲能大功率變流器;太原理工大學專門成立了能源革命創新研究院,下設儲能學科,重點針對儲能材料技術、梯次電池技術進行部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專門設立儲能與電工新技術研究所,針對儲能本體技術、集成技術以及檢測評估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南方電網公司、國電投集團、上海電氣集團、許繼集團等大型央企也紛紛戰略部署,成立了專門的產學研團隊,部署了儲能業務。
如何發揮學校在儲能學科的技術優勢,為國家重大項目、電網公司重大儲能項目技術儲備,作為主要參與者,乃至承擔者,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結合國家戰略部署,順應行業發展急切需求,學校成立儲能學科就顯得尤為必要。圍繞儲能新材料體系的突破,尤其是石墨烯元素對現有儲能材料、本體的顛覆性改變;建立北京乃至國家級的儲能數據中心,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將全國范圍內的大規模儲能電站統一接入,對電站的運行狀態進行展示,建立龐大的數據庫,掌握一手的、實際運行寶貴數據庫資源;借助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對海量的儲能電站運行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對儲能電站的運行狀態進行評估,為保障儲能電站的安全、高效運行提供指導意見,為電站業主提供有效的控制策略建議,提高電站的運營、收益水平;依托實際運行的海量儲能數據,搭建儲能建模、仿真、規劃軟件,與電力系統通用的PSASP、PSCAD等行業權威軟件兼容,為科研工作、技術咨詢提供利器;搭建分布式儲能實驗平臺,模擬電網中廣域布局的各儲能個體特征,開發能量管理系統統一調度分散在不同區域、呈現不同外特性的儲能單元,達到一種電網匯聚效果,為共享儲能這一新生元素的快速到來,積累經驗、儲備技術;針對數以百GW級別退役電池在電網、5G通信基站應用這一必然趨勢,研制專用的梯次電池快速篩選裝備,實現高效、便捷的分選、重組,為這一廉價的電池廣泛應用提供必要基礎,可以預見,該項創新技術實現市場化成果轉化空間巨大。
1實施方案
(1)團隊建設、人才培養
圍繞儲能在電網中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技術,重點針對儲能電池材料改性、儲能大數據中心建立、儲能電站運行控制等技術,結合學,F有基礎,結合國內外本領域的行業權威專家,籌建一支儲能技術團隊,提升學校在儲能領域的學術地位。依托北京先進碳材料產業促進會儲能專委會,組建專家團隊,進一步加強與電網公司深度合作,積極介入電網的主營儲能業務。加強與山西、云南、貴州等省科技廳深入合作,頂層設計儲能項目庫。
(2)全國儲能電站大數據中心建設
依托學,F有的智能電網監控終端,搭建全國儲能大數據中心,將全國典型的大規模儲能電站數據接入,對全國多個儲能電站的運行情況進行信息匯總,所采集的數據可以進行挖掘再利用,用于電站建模、性能評估,指導電站的后期運維水平,海量數據可以支撐相關領域的前沿探索、學科體系建設。
(3)分布式儲能系統匯聚效應平臺建設
儲能系統泛在電網,已呈一種必然態。截至目前,電網中的儲能累計總規模為1.7GW,分布在電網的發-輸-配-用各個環節,按不同的功能定位、控制策略各自運行,沒有有效的形成一種匯聚的力量,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為驗證有效的控制策略,搭建一套分布式儲能匯聚效應平臺。借助本年度剛結題的國網項目的現有基礎,擬以江蘇電網10個分布儲能電站為藍本,選取數十臺小功率等級的儲能系統作為模擬對象,開發儲能匯聚效應能量管理系統,驗證不同線路阻抗、不同電池特性在統一、集中管控下,對電網所能起到的綜合、匯聚效應。
(4)儲能電站規劃、仿真軟件平臺開發
現有的儲能電站規劃缺乏必要的頂層設計、沒有專門的成熟軟件,國外的軟件功能單一、局限性大,不適合我國儲能發展現狀;建模方面,一些專用的電力系統仿真軟件中采用的電池模型,是通用模型,未能反應不同電池的性能,導致仿真結果與實際偏差大,并且在暫態、穩態情況下,采用同一模型,不能準確表征電池的狀態。為此,擬在現有軟件基礎上,設計一套儲能電站規劃、評估、仿真軟件。以便為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個有效、便捷的仿真工具。
(5)動力電池梯級利用篩選重組平臺
2020年我國約有200萬輛電動車退役,據權威數據報道,車用電池累計24Gwh,車用電池退役時,還有80%的剩余電量,若直接報廢,資源浪費巨大,所以電池梯級利用是國家戰略,也是大勢所趨。但退役電池良莠不濟,篩選、重組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必備環節。擬開發電池快速篩選裝置,高效、便捷得實現電池篩選,為電池梯次利用提供必要的保障。
2結論
依托上述資源,積極進行前期部署,在國家、山西、云南等地建立儲能項目庫,頂層設計系列重大項目;結合中國可再生能源儲能標委會/北京先進碳材料儲能標委會,參與儲能標準制定,提升學校在儲能領域的話語權。
綜上,結合學校在電氣工程、材料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優勢,迅速組建儲能學科團隊,緊緊圍繞儲能本體材料改性、儲能大數據平臺、儲能仿真-建模-規劃軟件、動力電池梯次利用等關鍵技術積極戰略部署,成體系推廣。立足儲能這一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整合學校材料、大數據、電氣控制等優勢資源,籌建全國儲能電站大數據中心;搭建分布式儲能系統匯聚效應平臺;研制梯次電池快速篩選裝備;開發儲能電站規劃、仿真軟件;培養一支充滿活力、競爭力的儲能核心團隊,籌建一個大勢所趨的儲能特色學科。為學校迅速占領儲能領域行業制高點,實現彎道超車,分享儲能政策紅利必將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