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線整合”。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較高,產業結構具有趨同性,產業集群較為普遍,集群升級帶來的產業鏈提升以及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將會極大地提高該區域的能源消費結構,實現減排目標。另一方面,東部地區也是人口集聚區,通過優化城市布局,推進低碳生活方式,也必然在消費環節達到碳減排目標。中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GDP中資源類產品的比重較大,并主要是由其他省份的工業來消化吸收,因此減排的潛力主要集中在非礦山開采類的工業領域和生活消費領域。西部地區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減排壓力較小,要防止碳強度高的產業過度遷入。
2、“緯線整合”。碳減排過程中不能回避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產業的遷移和轉型,要有序地形成產業的遷移和發展,就需要形成一個綜合不同梯度發展水平的復合經濟區域。因此以緯度進行區域劃分將全國分為北中南三個產業帶,實施區域內部統籌發展。以環渤海產業帶為龍頭,河北、山西為腹地,新疆、青海為后部,形成北部區域;以長三角為龍頭,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武漢為腹地,重慶、四川、西藏為后部,形成中部區域;以珠三角、港澳為龍頭,以廣西為腹地,云貴為后部,形成南部區域,上述三個大的區劃可以兼顧產業的協調與發展,有效的實施碳減排計劃。
無論“經線”還是“緯線”都涉及眾多的省份,要將碳減排落到操作層面,除了戰略層面的區域協調外,還可以立足小區域的都市圈劃分明確具體的任務,也更便于區域之間的協調,國家先后確立的川渝都市圈、武漢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遼中南都市圈等十大都市圈,既可以作為區域能源結構優化的試點,也可以成為大區域碳減排的協調機構,確保碳減排目標的實現。
中國碳減排政策實施的關鍵在于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這種協調是一種博弈下的均衡再造
我國的地方政府不僅是中央政府的地方機構,更是區域經濟的規劃者和實施者?v觀中國的經濟轉型,地方政府作為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中間樞紐組織,已具有了越來越強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面對中國的碳減排問題時更是如此。碳減排對于具體企業而言,短時期內必然形成成本提升所帶來的收益下降,這勢必影響到當地的GDP增長與居民就業,因此地方政府必然在減排問題上存在顧慮。為了降低減排所對應的產業轉型成本,地方政府會采取產業外遷的策略,將減排壓力傳遞到GDP總量落后的區域;為在規定時限內完成減排任務,地方政府會采用限產、停產的方式實現目標。此外,部分省份之間產業結構雷同,產品結構相似,地方政府會采用觀望策略,獲得后發優勢,最大限度保障本區域經濟的發展。
因此,中國實現碳減排目標需要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但這種協調不是單純的計劃實施與行政管制,而是立足于市場競爭和產業發展所體現出的博弈。在以往的經濟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已經在區域協調和分工過程中形成了動態的均衡態勢,不同省份在國內外的產業結構分工中擔當了不同的角色,在三大產業和行業分布中形成了較有競爭優勢的結構。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和調整已經開始,也給地方政府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因此一輪新的博弈又將展開,如何圍繞經、緯和都市圈完成大區域范疇的產業優化和發展,這將更多依賴地方政府全局觀念下的產業政策和規劃銜接。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