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可以松口氣。站在未來的角度,中國依然必須倡導低碳經濟,否則碳預算肯定不夠。潘家華的建議很簡單:節流——從生產上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開源——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零碳能源;還有,最重要是從消費著手,不能引導高浪費的消費方式。
潘家華痛恨廣告里動輒號稱“尊貴”“奢華”。他說:“中國人要有全球意識、環境意識、氣候意識,如果大家都奢侈浪費的話,再來五個地球也不夠用!”
潘家華總結說,他的“碳預算方案”是基于兩個公理——人的基本需求有限而欲望無限,這就要求滿足基本需求而遏制奢侈浪費;地球資源的剛性約束又決定了人的基本需求要用社會正義的方式解決,而奢侈浪費則要用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調節。
低碳之路應“高歌”卻不“猛進”
潘家華說,中國經歷了30年的高碳發展!暗吞冀洕币灰归g成了人人皆知的流行詞匯。但低碳經濟學家潘家華卻沒有高興起來。他正在從一個理論研究者,向解釋者和批判者轉變,試圖改變人們對低碳的誤解,批判“偽低碳”行為。
比如,為完成節能減排指標,河北安平縣規定,從9月3日起,企事業單位、公共設施及普通百姓,每隔兩天停電22小時。潘家華連用三個“荒謬”批評此政策。他分析說,斷電降低了社會福利;一些不能斷電的醫院、企業只能購買發電機發電,發電機的發電效率遠遠低于電網的發電效率,造成了資源浪費;最重要是,簡單限電對于節能減排提高能效的目標沒有任何幫助。
他還認為,利用財政對電動汽車進行補貼的政策也屬“荒謬”!凹{稅人的錢,為什么要補貼消費者?”在潘家華看來,電動車是一個尚處于研發階段的新經濟產品,國家其實更應該將補貼直接投入到研發部門,而不是簡單地用補貼政策將產品推向市場。
“中國的低碳之路目前可以‘高歌’,但絕不能‘猛進’”。潘家華解釋說,低碳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要警惕西方發達國家設下氣候問題陷阱,中國只能通過發展來達到低碳化。
普通人往往很難理解諸如氣候談判及碳排放權的意義。潘家華的解釋很直白:碳排放就是生存權的體現,爭取碳排放的基本需求,就是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權。
潘家華和他的研究團隊的努力沒有白費!盎A四國”第五次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上,德國、日本、印度明確表示支持潘家華所提出的“碳預算”思路框架。這被潘家華列為本年度最高興的事情之一。另一件讓他開心的事是,他面對面地說服了馬爾代夫總統接受“碳預算”方案。
但這位充滿激情的學者仍擔憂未來。按照現在的消費速度,我國的石油儲量只能維持11年,煤炭也只夠使用41年。在他看來,碳的總量降低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碳的生產力。“當一噸碳創造的價值從10000元變成12000元時,就說明碳的利用率提高了,這也是低碳!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