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晚,潘家華出現在了《新聞聯播》中:坐在薄熙來旁的他侃侃而談,對面的胡錦濤總書記不時低頭記錄。這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中,潘家華向大家講解有關實現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問題。
10個月后,埋在資料堆中的潘家華不停地接著各種電話,幾乎都與“碳”有關。這位中國氣候變化領域的頂級專家最終不得不關機,才使采訪進行下去。
今年10月,他出席了在天津舉行的“基礎四國”第五次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并主持了“碳預算方案與碳公平”邊會。國際普遍認為,在哥本哈根會議沒有對2010年的談判作出安排,導致氣候談判比較被動的情況下,天津談判為坎昆會議的成功舉辦創造了良好條件。
2008年,在波茲南氣候變化會議中,潘家華第一次向世界介紹了基于“碳公平”原則的構建未來國際氣候制度的“碳預算”方案。
根據該方案,1900~2050年間全球碳預算大約為年人均2.33噸,排放量超出預算的發達國家,以支付轉移和累進碳稅等方式交換發展中國家排放額度的盈余。同時,方案中提出的保障基本生存需求、累進碳稅、存量流量等重要元素對打破國際氣候談判僵局,建立公平合理秩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潘家華曾任聯合國能源與環境顧問,并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任職,當年他曾提出:碳的排放權中的基本需求屬于人權,不可轉讓。一經提出,迅速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美國州長議員組成的訪華團曾點名要見潘家華,請其介紹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情況。
在潘家華的努力下,首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注冊的中國學術研究性NGO組織成立,并前后四次參與締約方會議,推出研究成果,宣傳中國低碳政策和行動。
這位劍橋大學環境經濟學博士深知,若不進入發達國家的話語體系,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即便再合情合理,也很難令西方接受。在他看來,唯一的辦法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潘家華在國際會議上用西方經濟學中的福利分析舉例:當人饑餓時第一個面包的福利最大,隨后逐個遞減,盡管面包的價格一樣,但后面的面包就沒有價值。美國人均碳的排放量為20噸,目前已處于“吃飽”階段,而發展中國家連生存問題都沒解決!坝《热司1.3噸碳,如果每個國家排標準都減排一噸的話,印度只剩下0.3噸,還怎么生存呢?”潘家華想要以此證明,發達國家在碳排放上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但事實上,在潘家華看來,“碳預算方案”也并不是一個特別優惠中國的方案。中國近些年經濟快速發展,目前人均年碳預算已經超過了2.33噸的平均水平,今后可能進一步增加。但據估算,中國歷史和未來的碳預算幾乎剛好平衡,既沒有多余的出讓給發達國家,又不需要向其他國家購買額度。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