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以央企低價中標落幕之后,陸上大型風機設備招標又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針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和惡性壓價現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風能專委會理事長賀德馨及風能設備專委會主任秦海巖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風電開發成本已經出現了明顯下降,未來隨著設備的規;a,生產成本還會逐步下降。
中國證券報: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產生的中標價大幅低于預期,僅在0.6-0.7元/千瓦時,接近陸上風電上網電價,直接壓縮了參與中標的設備商的利潤空間。您對這一現象如何看待?
秦海巖:由于此次海上風電招標是首期,因此央企再現不惜低價中標的現象也不難理解,畢竟這對于央企而言是難得的在海上風電領域樹立形象和搶占先機的機會。目前海上風電還只是示范項目,并非大規模招標,預計未來多次招標后價格會逐漸趨于合理。
關于海上風電發電成本,目前來看很難測算,此前的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也很難具有參考意義。原因是東海大橋畢竟是示范項目,當時的風機采購尚面臨較大難度,而且施工和安裝在現在看來都屬于非專業、嘗試性的,因此其成本費用必然偏高,其0.978元/度電價水平也無法給規;暮I巷L電招標作參考。
由于海上風電的主要成本集中在安裝和運輸上,可以預計,隨著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海上風電開發成本也跟陸上風電開發一樣將有大幅下降。
中國證券報:在風電招標中,競標者壓價中標的現象比較常見,因此,即使中標,對設備商而言很可能也沒有多少利潤空間。設備商該如何正確看待類似招標?
秦海巖:從目前海上風電招標的過低中標價來看,作為開發商的央企將承擔大部分經營風險。對于設備商而言,也同樣面臨短期難以盈利的問題,但這也同樣可以看作是設備商犧牲盈利換取經驗技術的機會,未來隨著設備的規;a,生產成本會逐步下降。
中國證券報:目前陸上風電開發受制于電網輸送瓶頸進展緩慢,未來海上風電開發與陸上風電開發相比,是否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秦海巖:整體來說,未來還是陸上風電發展的規模更大,原因是陸上風能資源的儲量更大、技術更成熟、發電成本經濟性也更高,未來國內陸上風電開發仍將占主流。目前加快陸上風電開發,必須讓電網企業轉變觀念,加快電網建設,在配合風電并網輸送和消納方面做出更多貢獻。
中國證券報:我國風電發展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風電裝機規模1.5億千瓦,您對這一目標如何看待?
賀德馨:按照我國目前的風電發展速度,到2020年肯定會超過1.5億千瓦的政府規劃目標,實際裝機容量可能會達到2億千瓦甚至2.2億千瓦。但在發展中,對設備商而言,需要特別注意風機的建設質量和運行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