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把脈指向,煤炭行業如何貫徹落實會議精神,促進煤炭經濟高質量運行?本報組織相關專家及業內人士就此進行了分析探討。
強基固本,推動煤炭經濟高質量運行
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首要的是穩字當頭,穩市場、穩運行、穩價格、穩預期
拱心石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作為傳統能源行業,煤炭經濟下行壓力亦趨明顯。進入10月以來,市場需求趨緩,國內煤炭市場供應向寬松方向轉變,全社會存煤水平總體較高,帶動煤炭價格穩中有降。以庫存為例,10月末,重點煤炭企業庫存6400萬噸,比年初5500萬噸增加900萬噸;全國統調電廠存煤約1.45億噸,處于歷史高位。業界預計全年煤炭消費將保持小幅增長,供應端煤炭產量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全國煤炭市場供需已由總體平衡向寬松方向轉變。
同時,隨著煤礦新增產能繼續釋放、新能源發展水平的持續提升,煤炭供給將進一步向寬松方向轉變,煤炭經濟下行壓力有加大趨勢。老礦區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同樣面臨諸多困難。煤炭資源枯竭,結構單一,負擔沉重的難題待解;礦區綜合服務能力和品質欠缺,人才流失的問題嚴重;老礦區產業多,開采地分布零散,礦城發展失衡的矛盾突出;轉型發展思路不清晰,地方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可持續發展的制約諸多。因此,擺在煤炭行業面前的轉方式、調結構、新舊動能轉換的任務艱巨。
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煤炭行業自身又有諸多難題的形勢下,如何實現煤炭經濟的高質量運行?筆者認為,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首要的是穩字當頭,穩市場、穩運行、穩價格、穩預期,確保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維持煤炭行業的長期平穩競爭態勢。這是鞏固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的需要,也是實現煤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必須強之固之。
一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維護煤炭市場穩定。近5年來,我國累計退出煤炭產能8.1億噸,從業人數減了264萬,生產布局優化,產業集中度提升,煤炭價格處于合理區間,煤炭市場相對穩定,煤炭企業和職工享受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紅利。但也應該看到,在我國不足6000處的煤礦中,仍有半數左右為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且隨著采深增加,水、火、瓦斯、沖擊地壓等礦井災害耦合發生,不安全的、落后的煤炭產能仍需加快退出步伐,結構性去產能的任務依然艱巨。因此,產能減量置換、調峰與應急產能儲備、中長期合同與“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最低最高庫存、平抑價格異常波動和企業信用評價等一系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度性成果要鞏固好。
二是靠科技創新,提升智能化生產水平。眾所周知,煤炭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是艱苦行業,用人多,包袱重,效率低。正在興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為解決這一難題找到了突破口。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正在改變煤炭生產方式。過去,煤炭生產要靠人海戰術,現在一個年產300萬噸的煤礦只用300來人,千萬噸級的礦井也就不到1000人,效率高了,成本低了,安全又有保障,智能化是煤礦的一個好出路。截至目前,全國有152處煤礦建成了183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巡檢、選矸等11種機器人已在煤礦井下應用,掘進、噴漿、搬運等19種機器人已立項研發。以大數據化、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為發展方向,未來煤炭行業要加快智能化發展步伐,把人減下來,把效率效益提上去。
三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盡管煤炭行業已經享受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紅利,但梳理煤炭行業盈利情況發現,處于微利、利潤平衡點上下的煤炭企業還有很多。保持長期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不能只靠外力,更要練內功。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方式要轉變,產業結構要優化,新舊動能要轉換。煤炭生產首要的是確保安全,不能以量補價,當以需定產、以銷定產,提高煤炭主業的盈利能力和水平;加快探尋新產業、新模式,立足企業實際,從全局著眼,讓煤炭產品形成產業鏈,讓煤炭上下游成一體,讓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成體系,如寧煤煤制油項目朝著宜油則油、宜化則化的方向前進,淮河能源集團的煤電一體化運營等。
總之,實現煤炭經濟高質量運行,政策等外力固然重要,但最終要靠煤炭自身,全煤行業要多做強基固本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