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客戶的節能計量糾紛頻發、準入門檻過低導致無序競爭、相關法律和金融體系不完善以及不被相關企業承認和重視、推廣無門,這是節能服務業內戲稱的“四痛”。
痛歸痛,市場的潛力不容忽視。據了解,“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形成了上千億的市場需求,“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節能目標也“不會低”。我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中節能的貢獻率將達80%。
1997年國家財政部與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GEF)共同實施了“世行/GEF中國節能促進項目”,節能服務公司應運而生。如今這個行業已經初具規模,2009年運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實施節能項目的服務公司就達到502家。
2009年,僅中國節能環保科技有限投資公司(以下簡稱中節能環保)的節能服務合同額就高達5億元,而他們未來的目標是將節能服務業務躍升到5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而這還只是一家中等規模的節能服務公司。“未來我們會更加重視發展節能服務,配置更多的資源、用更大的力度推動產業的發展!敝泄澞墉h?偨浝碓湔f,他們的底氣,來源于國家即將頒布實施的《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記者獲悉,這份節能服務企業翹首企盼的《意見》,內容涉及到財政獎勵、稅收優惠、行業規范等多個方面,目前已經獲得了國務院相關領導的批示,有望近期發布實施。
不過,目前我國從事節能服務的大部分企業規模都不大,多數為民營的中小企業,往往只著眼于某一項節能技術,其中更不乏無廠房、無設備、無固定資產的“三無”企業,而大型國有企業鮮有問津。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央企,曾武深有體會!按笮推髽I不進入這一領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實質性的政策支持,大型公司做節能服務項目的合同額都很大,單個項目的合同額都可能上億,而財政獎勵不明確、稅收政策不配套,企業如果進入,就會面臨很多不可控的風險,出現任何問題,由于沒有政策保障造影響都可能是災難性的。”
“《意見》一旦出臺,一些政策障礙得到解決的話,國內節能服務產業必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也將迎來更多大型國有企業的加入。”在曾武看來,以此為起點,一場圍繞中小企業的資源整合和重組在所難免,節能服務產業洗牌時刻即將來臨。
在曾武看來,大公司的進入將帶動整個產業的進步和內部資源的整合,對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此外隨著產業的逐步規范,可能有一些小公司就會被大公司兼并收購,行業內的資源整合和重組必然展開,現在這樣的趨勢已經顯現——很多中小企業通過項目合作等模式,已經加入到大型企業的隊伍中來了。
據記者了解,按照工信部對工業部門的“十二五”節能規劃,預計工業能耗屆時將占全國能耗的70%。“做節能服務資金和技術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工業節能項目規模以及資金需求都比較大,項目資金可能是幾千萬甚至上億,這對于往往只擁有某項技術的中小企業來說,不足以支撐一些大項目!痹湔f,大企業整合中小企業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需要。
不過,中小企業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節能服務涉及到各行各業、方方面面,對于一些相對分散以及規模較小的用能企業的需求并不小!爸行∑髽I更多的在樓宇節能改造、照明節電等這些項目有優勢,雖然目前的工業節能占到節能服務的很大一個部分,但隨著相應的產業結構調整,工業比重逐步下降,工業以外其他領域的節能需求也會越來越大。”曾武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