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國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雄心勃勃,而圍繞碳排放和能源使用等方面的新法規,預期也會提振節能型產品及服務的需求,會為節能行業投資者創造可觀的投資機遇.
正在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會議,與來自亞洲各國的減排目標,可能會為節能行業打開塵封的利潤和潛在投資機會.以往由于信息壁壘及松懈的監管標準,這個行業一直陷于困境.
"各國或許能在哥本哈根達成協議,也或許不會,很多國家正在設立非常大膽的減排目標,"美國建筑及交通工具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商Johnson Controls旗下的全球能源和可持續性部門負責人Clay Nesler表示.
"除此之外,有關能源成本因供應有限而提高所引起的憂慮,長期而言,都會推動節能行業投資的大幅增長."他表示.
分析師指出,節能題材日益受到關注,也將惠及包括臺灣的節能發光二極體廠商及日本的節能空調廠商等在內的企業.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稱,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900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改善國內節能狀況,從為建筑通風管道修補裂縫,到為普通家庭淘汰耗能電器并改用節能設施不一而足.這些努力在未來12年中可能把預估需求增長的速度降低一半以上.
僅中國就需要花費該資金規模的三成,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力消耗國.
"全球對抗氣候變化的行動會給低碳投資帶來巨大的機遇,"光大證券分析師韓翠茵說.
韓翠茵還說,與日本一樣,中國正在醞釀徵收碳排放稅,可為更多低碳燃料及節能科技的普及提供動力.
**提高建筑行業能源效率**
分析師認為,節約能源的最大潛力之一是在于提高建筑物能源效率.
住宅、商用和公共建筑占全球總能源消耗的40%左右,成為能源消耗的最大單個組成部分.
中國每年建筑數量相當于澳大利亞全年商用樓數量,是Johnson Controls、霍尼韋爾(Honeywell)和西門子等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的成長市場.
盡管綠色建筑開發和節能型基礎設施是有利可圖的潛在投資市場,但該行業仍缺乏恰當的激勵以形成規模效應.
新德里科學和環境主任Sunita Narain稱,在印度,綠色建筑仍十分稀少,零星分布在個別項目中.
分析師稱,因很少有建筑所有人采用節能系統,該地區工程和解決方案公司無法獲得大發展.
中電控股環境事務主管Jeanne Ng稱,"現在沒有對(香港)開發商的激勵措施."
她表示,"如果綠色建筑花費更多,而且無法轉嫁給消費者,開發商就不會去這樣做."
Arup公司副主管Vincent Cheng稱,香港4萬多座建筑物中僅有2.5%符合建筑環境評估辦法(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EAM).
然而,香港正考慮執行一種新的建筑能源標準,或強制開發商在新建筑或翻新時執行該標準.
資本不足是制約綠色建筑公司發展的主要障礙,但分析師認為,政府的支持以即對這些投資可節約開支的認識,或有助于應對這一憂慮.
在澳洲,最影響綠色建筑需求的因素是公司社會責任感,而不是潛在的成本節約,因國際租戶對于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
澳洲綠色解決方案公司Exergy主管Paul Bannister稱,"資金問題一直存在,但直到現在才興起追求綠色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