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拿納稅人的錢去砸,“過剩”有利于在競爭中促進產業升級
劉峰說,他們在企業調研時發現,對于“產能過剩”,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部分已經進入的企業挺高興——少一些未來的競爭對手有什么不好;而一些站在門檻邊的企業則遭遇了信貸等瓶頸。
據悉,繼9月底《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后,環保部、國土資源部等紛紛出臺文件,對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環保準入和用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劉峰認為,提高環保準入門檻等是必要的,但只要投資用的不是納稅人的錢,“過剩”有利于在競爭中促進產業升級。
“迄今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研究報告,不是哪個研究機構的,而是匯豐銀行的,他們并不認為不該給這兩個產業投資!眲⒎逭f。
從總體上看,雖然我國在高純多晶硅制備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晶硅產業整體的制備工藝、關鍵核心設備目前仍依賴引進,特別是大型節能還原爐技術,設備嚴重缺乏,主要依賴進口。而我國對風電設備核心技術的掌握程度也依然較低。除了幾個大的企業,最近兩年進入市場的風機整機企業,大部分是從國外引進1.5兆瓦雙饋型風機技術,其間曾出現過多家企業從同一家國外設計公司重復引進技術的情況。
劉峰說,新興產業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初期,本身就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一方面來自其自身還沒有形成穩定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來自于多種技術的競爭和優選。因此,短期的“產能過!睍偈蛊髽I進行差異化競爭,有利于形成主流技術以及技術標準,使技術選擇進一步向科技含量更高、效率更高、節能環保更優的技術和產品集聚。同時,競爭也將引起企業之間的并購,促使產業整合和提高集約度。
“創新不僅是技術問題,而且是復雜的科學、工程、經濟要素和制度相互作用的過程。當前,各國都在尋找可靠、安全、環保和可持續的能源供給途徑,新能源已成為全球競爭的戰略制高點。針對多晶硅、風電等新能源產業體系建設滯后、瓶頸約束比較嚴重的現象,我們不能收回前進的步伐,而更應該加速配套產品、基礎設施、準入接入的制度和技術、管制制度等的完善與配套。以培育產業為主線,加快自主創新。把握規律,促進相關行業更好更快發展!眲⒎逭J為。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