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首屆新能源產業投融資論壇暨項目對接會隆重召開,信達證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師劉強主題分享《新能源產業投融資分析》。
專題:2019首屆新能源產業投融資論壇暨項目對接會
以下為發言實錄:
劉強:非常感謝主辦方的邀請,現在是清潔能源比較關鍵的時點,政策影響比較大到市場化階段。
我主要是新能源都看,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這是我三大的方向。
目前來說,基本受宏觀環境影響、資金壓力比較大,比如,剛時老師說的光伏,很多光伏項目現在開工延后,很難融資,尤其民營企業,包括以前做的電站項目,好多是即使進了補貼目錄都拿不到錢,以后三四年,2016年之后的很多進不了目錄,還有很多黑戶,我了解一些黑戶都沒有拿到國家標桿電價批文,這種其實非常難受。十億建一個電站,現在只能賣六億,而且現在還有很多制約因素。包括主流企業都非常困難,信達集團有這樣的優勢,跟上市公司、跟主流企業在做各種的資金往來,也是支持實體企業發展。
集團原來是一些債券業務,但是這幾年拓展了股權業務,我們做了一個新能源平臺,我們行業為什么出現這么大的波動,呈現了的機會,行業出了很多首富,尚德的老總、包括北京漢能,包括全球的特斯拉,現在市值超過了傳統車企通用。行業最大的特點是有一些科技性,技術的變化導致成本迅速下降,這也是現在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走向市場化的關鍵,但是要去拼投資機會,一定要去看技術未來成長空間和它的滲透率能不能提高。
個人更重點看光伏和新能源汽車,因為滲透率還可以持續提升。提升到20%、30%、40%、50%都可以提升,可以分布式的大的利用。
我們行業本質屬性還是有很大的一個周期性。我們看光伏、風電其實很明顯,過去跟政策周期很類似,四五年一個周期,一兩年上升周期,兩三年下降周期。光伏去年年底已經見底了,慢慢的要去看技術創新,看能不能把平價上網的打開。政策影響占比會越來越低。更多未來市場化角度還是看供給端,供給端能不能創造較好的性價比高的一些產品出來。
我們未來在關注的幾個大的方面怎么做:一個是清潔能源供給,通過電池、有新型儲能設施儲存、運輸,再到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和光伏都是有一定科技含量。
這是光伏的情況,不多說,在場大家都是專業人士。目前來說我們行業其實更要看全還情況,原來占了50%以上,未來占比會逐步下降,未來下降到30%以下的水平。中游去看,我們其實要看整個技術的變革,目前來說市場上關注的比較多的是電池端高效電池,以及新型電池,效率遠超我在實業感受,原來到15%還可以,現在23%以上了。硅片原來尺寸都是小尺寸,現在都是要156、158、166,以及最近推出的210,成本還有繼續下降的空間。
硅料最大的情況是產業布局集中、國產替代,產業壁壘比較高的,國內原來在海外占比比較高,現在有一些企業慢慢成為新的寡頭,而且未來很多年別人都無法撼動的地位。
光伏的周期,政策影響最大的影響,當時所謂的531新政加速了行業觸底,現在處于向上的中周期。
整個產業鏈來看,這兩年接觸的光伏項目比較多涉及到電站端,一個是電站并購、交易、上市,大家對現金流較差的電站還是比較難去把業務做成。我們也有一些金融手段去調節,包括收到這些現金流以后把這些信用措施、信用措施進行實施,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可以把現金流不匹配進行重新匹配。
今天融資的一些金融機構還在,民營企業還是存在相當壓力,有之前比較大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高端制造這塊,是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來提升行業的空間。這是之前做項目的時候統計的一些光伏交易的情況,很多我們是集團去參與過的,但是現在最關鍵最糾結的是一些黑戶電站,現在占比比較高,很多企業備受煎熬。
風電情況,風電現在是整個新能源景氣度最好、最確定的,而且明年可持續的。而且明年可能比較好的,最好的就是陸上風電,2020年年底要把以前核準的和這兩年核準的并網,2021年陸上風電要平價。上游來看,從去年其實看到整個軸承、鑄件有供不應求的情況,今年葉片供應一直比較緊張。行業周期,我們當時是看有十五年中周期,兩三年左右上升兩年左右下降。但是去看為什么有這樣周期,或者細節去體會一下,我們看它的情況,深藍色并網的裝機數目,紅色是招標數目,我們看過去2015年也看到先是招標起來再是裝機起來,2017年是,后面我們的四季度裝機也起來了。今年一樣的,整個裝機并網還沒有起來,深藍色在往下走,招標已經飛速往上走了,目前確實一機難求,今天來了一些風機廠商,很多價格超過4000,不一定能夠拉到貨。明年狀況還會持續。因為很多廠商其實是供給端沒法釋放,大家對2021年、2022年預期沒有很好的預期,也不敢擴產,整個優勢的制造端其實明年確定性比較強。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招標數據可以看得到,在去年下半年的時候已經確認底部,現在已經上升。實際上現在的價格好多比這個高,現在這些招標數據是下游相對強勢廠商在招標。比如華電、國電投。
這是風電、光伏,光伏最大的問題還是電站的現金流的問題。風電相對來說警惕度、持續性比較好。
新能源汽車帶動很多產業進一步成長,包括鋰電池,在手機應用比較成熟,目前行業屬于相對滲透率比較低的階段,未來在國家、全球都是持續的往前走。目前來說整個行業處于相對的低谷。這個產業鏈比較復雜,從車到電池或者安全管理系統、供熱管理系統、材料、回收、再利用。目前看好的方向還是整個乘用車,而且是要做高端的等。
這是材料體系,因為整個車里最大的是儲能體系,電池占一小半,最大的是正極材料,正極材料對應各種資源。目前來說這個也是,處于相對一個低谷。我們最關注的,我們其實這十多年對新能源汽車關注最大的還是市場化車型,跟光伏風電不一樣,是一個2C市場,一定要有市場化車型出來才有持續成長的機會。
我們對新能源汽車觀點,首先是市場化,成本,原來我們電池,你知道比亞迪為什么干起來,電池當時還沒有鋰電池,鎳氫電池、一個電池賣一千多塊錢,他從體制內做出來,后來手機鋰電池出來他做手機電池,后來新能源汽車起來了,他把電池放到車里賣,再后來自己做。講燃料電池,在軍工企業我們和他們開發的項目,我們實驗、應用不太成熟,還不夠成功,目的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在路上跑的,真正的在應用的。我們也在培育一些項目,包括科創版的項目,從各種材料、系統集成,我們也看到核心板塊,核心環節確實做起來了,但是真正的清能源這塊跟鋰電池一樣市場化推廣以后跟技術的變化跟安全風險,因為氫在實驗室做的時候氫容易聚集,聚集的時候比鋰電池影響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