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愈來愈少。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鐵、銅、鋁等重要礦產的國內保障程度也很低。現在我國許多大宗消費的戰略性資源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很高。2003年我國消耗的鐵礦石和氧化鋁約50%、銅約60%、原油約34%都要依靠進口。
我們雖然實現了快速增長,但資源浪費大、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以能源為例,我國能源效率為33%,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利用效率低、浪費大、污染重。按單位產品能耗和終端用能設備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目前我國節能潛力約為3億噸標準煤。國家發改委最近發布了《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要求到2010年每萬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噸標準煤下降到2.25噸標準煤,年均節能率為2.2%,形成的節能能力為4億噸標準煤。2020年每萬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噸標準煤,年均節能率為3%,形成的節能能力為14億噸標準煤。
節能降耗應著重采取的可行對策
一是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現代經濟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社會發展的基礎,而人類智慧和能力的發展則決定著對物質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落實科學發展觀,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進步為目標,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條件。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知識和資本的關系,正確處理人文精神與制度建設的關系。
二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科技進步能夠改變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不斷突破“增長極限”,使節能降耗落到實處,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加大技術改造的投入,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設備;同時,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落后工藝,開展清潔生產,實現節能、降耗、增效。從我國目前節能的現實狀況看,通過調整行業和產品結構實現的節能約占工業部門節能潛力的70%至80%,依靠技術進步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實現的節能占20%至30%。當前要抓緊組織關鍵技術開發和節能降耗產業化示范。抓好重大節能、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改造,重點是燃煤工業鍋爐、熱電聯產、余熱余能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能量系統優化、建筑節能、綠色照明、農業節水灌溉、廢水資源化、海水利用、“三廢”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重大技術改造和創新。
三是推進體制創新。推進節能降耗的關鍵在于深化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為中心的引導和約束機制。要創新體制機制,創造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環境。要加快研究建立以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循環利用率等為基本框架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并把主要指標逐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立科學與人文的政績觀、職能觀,完善績效導向和績效機制,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改變過去重經濟指標、忽視環境效益的評價制度和方法。
四是積極推進信息化。信息技術是實現資源最佳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及節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信息化賦予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新的內涵,改變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發展模式。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將工業化所追求的經濟效益與信息化所追求的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統一起來,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五是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如果說傳統經濟主要源于物質資源,那么知識經濟的財富主要源于人力資源。知識經濟使經濟發展逐步從主要依靠自然資源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知識要素的生產、分配和應用,技術和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并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有形的物質資本大大讓位于無形的智力資本,知識和創新成了企業發展的真正動力。這為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如此,一個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資源節約型社會,必將應運而生。(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 陳慶修)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