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降耗是經濟發展的永恒規律。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節能降耗。要加大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力度,發展循環經濟和知識經濟,以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節能降耗效益型發展之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針對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生態環境的現狀,以及所面臨的發展機遇而作出的戰略決策。
節能降耗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節能降耗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從主要靠消耗資源、增加投資、鋪設攤子等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到主要靠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節能降耗關鍵要推動科技進步,增強開發創新能力,真正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科學發展之路。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節能降耗的根本途徑。“綠色GDP”(即生態國內產出EDP)就是從現行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凈增長,它是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量化指標。綠色E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效應越高。目前,我國EDP約占GDP的78.2%,這就意味著實際增長率應在現行GDP增長率的基礎上扣除21.8%的環境資源成本和生態赤字。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增長中,應從每年GDP新增部分拿出40%至60%對環境進行補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根本上改變高消耗的狀況。要將產業活動和產業結構向環境保護方面轉變,開發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和工藝,建立廢棄資源的回收和供應體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同時開發廢棄物再利用技術,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建立生態工藝,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多層次利用,使之最大限度地轉變為產品。因此,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逐步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能耗問題
由于我國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物質資源來實現,浪費大、污染重、資源利用效率低。2003年我國創造的GDP僅占到世界的4%,卻消耗了相當于全球總產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我國單位GDP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萬元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4倍多,工業排污則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單位面積的污水負荷量是世界平均數的16倍多。一面是消耗大,而另一面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也越來越大。以生產用水為例,每萬美元GDP耗水我國為5045立方米,美國為514立方米,日本為208立方米,我國為發達國家的8至20倍。而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其中110個嚴重缺水。資源相對不足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突出制約因素。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