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整機企業提出,將前端開發商以及后端的產業鏈研發連接起來,助力風電平價的新理念。
陸上風電將在2021年實現全面平價,海上風電0.85元/千瓦時的高電價也將成為過去時。如何應對平價壓力、以及搶裝后的交付執行?這成為風電行業的重點討論話題。
在2019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下稱風能展)的企業家論壇上,一張被行業普遍認可的中國陸上風電平價地圖被再次展示。平價地圖顯示,“三北”及中東南部等大部分區域為平價和接近平價區域,只有青海和西藏被標注為平價困難區域。
目前,有三大問題困擾行業:搶裝的海陸訂單如何能夠趕在平價前并網發電,鎖定高電價?陸上風電平價以脫硫煤標桿電價為標準,現煤電標桿電價被取消,風電平價與誰對標?海上風電將于2025年迎來平價,屆時補貼退坡后地方政府會否接力補貼,支持海上風電發展?
今年,中國風電市場步入搶裝期。界面新聞記者在風能展企業家論壇上了解到,今年風電項目的市場招標量達7000萬千瓦,其中已核準、且若在2020年底前并網便可鎖定高電價的項目容量達6000余萬千瓦。往年的市場招標容量為2000萬千瓦左右。
界面新聞記者從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處獲悉,國內一家風電開發企業往年的風電招標量約200萬千瓦,今年至今已招標600余萬千瓦,還有約170萬千瓦準備招標。
協合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余維洲認為,即使6000余萬千瓦的項目全部鎖定了高電價,也將面對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的難題。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對此提議,開發商應保持理性。他認為,受到供應鏈、運輸、吊裝等多重因素影響,2020年底前,6000余萬千瓦項目全部實現并網并不現實,風資源較好的區域可以考慮轉成平價項目。
不同于其他各家風機制造商紛紛推出大兆瓦風機,遠景能源此次在風能展發布的機型為EN-156/3.X系列智能風力發電機組。這是一款3兆瓦系列機組,適用于陸上。
目前,機組大型化成為趨勢。金風科技(002202.SZ/02208.HK)、上海電氣(601727.SH)、東方電氣(600875.SH)等整機企業均推出適用于內蒙古、陜西等中高風速區域的4MW級大型化陸上風電機組。
明陽智能推出的MySE5.0-166陸上型機組,更將中國陸上最大風機單機容量刷新至5兆瓦級別。
遠景能源則認為,其選擇的是更平穩的發展路徑,將更多地追求低度電成本。
遠景能源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王曉宇稱,此次推出的EN-156/3.X系列風機,為平價時代量身定做。以內蒙某百萬千瓦基地項目為例,該風機支撐的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可低至0.2元/kWh以下。
在平價的壓力下,降低平準化度電成本,是各風電整機企業追求的重要目標。
但搶裝潮正導致風機價格一路飆漲。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近期最高陸上風機報價已達4250元/千瓦時,與去年底最低報價相比,已上漲了約四成。
余維洲表示,風機價格的上漲或導致陸上風電平價地圖的改變。
為應對陸上風電平價下的壓力,多家整機企業提出,將前端開發商以及后端的產業鏈研發連接起來,助力風電平價的新理念。
金風科技風電產業集團副總經理陳秋華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金風科技正推動設計院、開發商及供應商共同參與機組的設計研發,以實現系統部件的最優,進一步降低主機成本,使更多的省份具備平價條件。
上海電氣副總裁金孝龍對界面新聞等媒體稱,希望開發商和供應商與整機企業共同協作,針對特定區域研制定制化風機產品。
此外,風電整機企業更加注重風資源預測的精準性。陳秋華和金孝龍均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平價時代必須實現精準測風,“風資源怎么研究都不為過”。
9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明年1月1日起,取消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將現行標桿上網電價機制,改為“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機制。
火電標桿電價將成為過去時,那風電平價與誰對標?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企業家論壇中表示,取消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將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此前有補貼的項目,國家補貼電價差價部分,沒有火電基準后怎么補貼;二是平價風電項目的價格,是否應與火電電價一起浮動。
秦海巖表示,風能協會已提議,仍以當時規定的火電標桿電價為基準,對風電項目進行補貼。
他認為,風電的邊際成本為零,鎖定價格,提高電價確定性有助于風電項目的貸款融資,且有利于風電的平穩發展。
金風科技董事、總裁曹志剛對此認為,風電在實現平價后將開始競價,若常規能源沒有了標桿電價,不同能源之間的競爭將繼續。
海上風電補貼也退坡在即。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國家層面擬從2022年開始,停止新建海上風電項目的中央補貼,鼓勵地方政府自行補貼,支持本地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
曹志剛表示,實現海上風電平價的難題不是技術,而是時間。他認為,海上風電實現平價需要五年的時間。
秦海巖此前曾撰文表示,海上風電正值關鍵成長期,五年內保持合理的補貼,是實現平價的必要條件,地方政府接力補貼是助力海上風電長遠發展的多贏之舉。
他提議,地方政府從2022年開始接力補貼新并網的海上風電項目,2022年的補貼強度為0.2元/千瓦時,此后每年降低0.05元,到2025年補貼強度為0.05元/千瓦時,2026年退坡至零。
據他測算,這些補貼平均分攤至沿海省份,各省每年約需3.6億-9億元,占廣東、江蘇、福建等主要沿海省份2018年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例最高不超過0.3%,最低僅為0.03%。通過這些補貼,可以帶來每年超過500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以及長久稅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