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與氣候問題專家9月4日在此間呼吁,對于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控排和減排行動所產生的增量成本和所需技術,發達國家應履行其承諾,給予及時和充分的援助。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9月4日在北京發布了題為《2009年世界經濟和社會概覽:促進發展,拯救地球》的報告。
發布會上,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指出,發達國家因其長期排放溫室氣體的歷史責任和居高不下的排放現狀,應做出并履行充分嚴格的減排承諾,即到2020年要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減排40%,并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留出合理的排放空間。
鄒驥說,溫室氣體排放權已成為一種新的稀缺性戰略資源!拔覀冎鲝(溫室氣體排放權)在全世界不同經濟體之間應該有公平、合理的分配,特別是要給后起的發展中國家留有足夠的排放空間!
他說,發展中國家也應當采取適當的國家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加強能力,改變經濟發展模式。
鄒驥認為,目前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設計和研發能力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遠大于二者在制造技術上的差距,而制造技術又受設計和研發能力所左右。
據鄒驥介紹,中國電力、建筑、交通、冶金、水泥、化工等六大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和分別占全社會總排放量的50%和工業排放量的70%。從這些部門篩選出的62項關鍵控排技術中有43項核心技術需要技術轉讓,如正在研發中的第四代核電技術、第二代生物質能技術、智能電網技術、材料技術等。
他指出,技術轉讓障礙主要由公司壟斷和政府禁令等造成。
鄒驥說:“我們在堅持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同時,也要做出不懈的努力,適應并減緩氣候變化,走出一條應對氣候變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