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出通知,批轉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三個方案”和“三個辦法”,將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考核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政績和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的重要依據,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對省級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來說,這應該說是一場“大考”,因為他們有可能被“一票否決”。
科學發展觀,呼喚正確的政績觀。“硬約束”指標為節能減排“保駕護航”,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節能減排行動正在向縱深推進。面對環保新政,面對越來越“強硬”的考核、越來越“較真兒”的問責,作為“第一責任人”的省級政府領導怎么想?各地政府又會拿出哪些新措施?
韓 正(上海市市長):“即使犧牲速度和經濟總量,也要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作為特大型城市,資源環境的約束,是上海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努力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之路,對上海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們提出,即使犧牲速度和經濟總量,也要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有力有序地推進節能減排。近幾年來,上海萬元GDP綜合能耗有所下降,去年萬元GDP的能耗約0.87噸標準煤,比5年前降低了約17%,今年的目標是再降4%。我們將緊緊抓住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節能、市民生活節能等重點領域和重點用能單位,落實節能責任,加強節能監管。同時,將全面實施建設項目能耗審核制度,嚴防高能耗項目無序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需要全民參與,更需要政府部門和機關工作人員做出表率。我和我的同事們5年前就開始使用再生紙印制的名片;夏季,我們的辦公室嚴格執行空調不低于26攝氏度的規定;很多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都率先在政府機關大樓使用。
推進環境保護,政府應該學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技術等各種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杠桿在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形成對企業的激勵機制,要把資源環境工作納入到法制化軌道中去,對那些不履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義務,甚至違反法律和環保規定的企業,要加強監督,依法查處,并向社會公布。
[1] [2] [3] [4] [5] [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