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業聯盟事半功倍
就目前來看,雖然直接受益面是受政策關照的鎳氫電池企業,但國內其他電池零部件企業也并不氣餒,因為根據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到2011年新能源汽車在新車銷售的比重達到5%的目標,按照年銷1200萬輛計算,至少達到60萬輛,而屆時“規則”所界定的鋰電池也將進入普及應用階段。業界普遍認同,未來3至5年將是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的快速發展階段。
然而,擺在新能源產業化面前的難題,遠不是解決電池技術路線這么簡單,業內專家認為,由于國內大多數中小零部件企業資金匱乏,自主創新基礎薄弱,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路上走得并不順暢。
在日前舉行的一場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研討會上,工信部工業司協調處李萬里認為:“國內零部件企業關鍵部件的產業化、基礎原材料的國產化,是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和瓶頸所在。”
對于汽車產業規劃制定“2011年新能源汽車銷售比重達到5%”的目標,李萬里并不樂觀。他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沒有產業化基礎,以現在的能力很難達到這一目標!
從目前情況來看,在政策刺激下,雖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僅廣東一地就有100多家做鎳氫電池的私人企業,但表面繁榮的背后卻難掩零部件產業化程度不足的危機。
即使是走在國內車企前列、明確將提前投放電動新能源車的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副總裁任勇,也對目前新能源基礎產業有些底氣不足。任勇告訴記者:“從目前對整個電池行業的了解來看,很多電池企業對于電池單體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我國單體電池在國際上做的也不錯,但在電池組的工藝性和熱管理方面有比較大的差距,”任勇有些憂慮地說道,“關鍵在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還沒有形成產業化,不僅是動力電池,包括電機的產業化、基礎原材料國產化這兩個核心領域,都沒有產業化基礎,這是目前最大的難題。”
盡管遭遇瓶頸,但在任勇看來,困境并不難突破,“實際上,日本產業界動向已經給我們提供可供借鑒的參考。”在實現動力電池產業化的過程中,將產業鏈上下游的電池生產企業與整車或者中間供應商捆綁在一起,這樣做遠比一個企業單打獨斗有效得多。包括豐田、本田和日產在內的整車廠已經和電子業巨頭形成產業聯盟,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將雙方利益捆綁,各取所長。任勇說:“組成這樣的戰略聯盟,不僅可以共同提高抗風險能力,更可以分擔巨額研發費用,事半功倍有效得多。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