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作為今后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主要來源,其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量將面臨幾個不容忽視的難題。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正處于城市化和重工化發展階段,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對能源的高需求,必然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而發達國家則早已走過了這個階段,兩者在同時間的減排影響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如果目前對發展中國家強制限排,必將以犧牲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為代價,對于發展中國家,這既不可行,也不可能。
以中國為例,如果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增長,一次能源消費到2020年將達到55億噸標準煤,大概是2007年的2倍。如果按低經濟增長的年均7%,能源需求將達到45億噸標準煤。研究的基本結論是,即使按低經濟增長,城市化進程將推動能源需求,增加排放。
記者:面對減排的壓力,中國有哪些現實選擇?
林伯強:煤炭清潔利用在技術方面沒有障礙,但必須有行政和財稅的有力措施去推廣使用,關鍵是如何利用一個足夠的環境成本,比如稅收或補貼去鼓勵使用清潔技術,這些發達國家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但是,清潔煤技術卻無法在發展中國家推廣,因為它比較貴,擁有技術的發達國家只惦記著到發展中國家賣清潔煤技術,而不問問自己,為什么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要買?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爭取能源和環境公平應當是減排的戰略要點。但是,這并不是說發展中國家可以完全依靠發達國家的幫助來減排。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能源效率和減排空間都很大。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最近的另一項研究結果說明:即使達到現有的核電及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規劃目標,中國2020年還會有72%的煤電,近11億的煤電裝機意味著僅電力就需要煤炭約27億噸。因此,2020年中國年煤炭消費達50億噸是可能的。
盡管中國以煤為主的電力結構長期無法改變,但是,不同的能源結構下,煤炭需求的差異顯著;因此,政策是有為的。增加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優化能源結構,可以有效減少煤炭的需求。就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來說,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無約束發展,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將占到72%;如果以可再生能源規劃和戰略為約束條件,到2020年,煤炭的比例可以降到能源消費結構的64%。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