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策略
盡快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從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出發,結合國家的“發展規劃”、“能源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和“節能減排規劃”等,加快制定低碳經濟“國家方案”和行動路線圖,建立低碳經濟統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總體思路與實施方案,并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我國“十二五”規劃,全面推行和實施。
建立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科技支撐。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著眼于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速科技成果得轉化和應用;加大低碳技術的研發,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如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利用技術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儲存技術、超低二氧化碳煉鋼技術等;加快核能、水電等低碳特征能源開發利用,協調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與污染減排,持續提高生態系統碳匯功能;以現有的新能源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平臺為依托,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轉讓。
加快低碳產業的發展,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目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主要靠鋼鐵、煤炭、電力、化工、水泥等傳統支柱產業,而這些產業具有明顯的高碳特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減少國民經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過度依賴;積極扶持低碳產業和綠色產品的發展,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減輕傳統產業的鎖定效應;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提高市場準入標準,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有效降低單位GDP碳排放的強度,實現低碳發展。
建立適合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建立綠色證書交易制度,它是建立在配額制度基礎上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在綠色證書交易制度中,一個綠色證書被指定代表一定數量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當國家實行法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度時,沒有完成配額任務的企業需要向擁有綠色證書的企業購買綠色證書,以完成法定任務。制定和實行低碳產品優先采購政策,優先采購經過生態設計并經過清潔生產審計符合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通過低碳產品優先采購拉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制定和實行低碳財政稅收融資等優惠政策,政府可依據已經制定的碳排放標準,對企業的碳排放進行實時的監測,并及時將監測結果向社會公布,對于符合碳排放標準的企業,在財政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能源法、清潔生產法等實施,著手制定氣候變化法、工業節能條例等。
搞好低碳經濟試點與基地建設,加快低碳經濟發展。首先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先行試點,作為中國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尋求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積極打造“低碳經濟發展區”、“低碳工業園區”,在東部發達地區和國家重點能源基地選定典型城市進行試驗試點,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文化品牌。充分發揮保定和上海兩個首批國際試點城市的輻射作用,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帶動周邊乃至全國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
倡導綠色消費方式,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僅牽涉到地區、政府和企業的產業選擇問題,也牽涉到社會公眾平時的行為習慣問題。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樹立綠色能源、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綠色住宅、綠色交通的新理念。在飲食上,要限制每天的肉食消費量。據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指出,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世界總量的18%,高于交通部門的13%,與工業部門的19.5%持平。在住房上,要建筑零碳和低碳住房。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二氧化碳,建筑能耗已占總能耗20.7%。在交通上,要限制汽車消費的過快增長。我國2005年的汽車擁有量是1999年的25倍。每燃燒1升汽油,要釋放出2.2公斤二氧化碳。在家用品上,提倡節能新產品。用傳統的發條式鬧鐘代替電子鐘,每天可以減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可以減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者單位:華北煤炭醫學院社會科學部)
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