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伏產業在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主要是盲目擴充產能、低價惡性競爭、污染控制不嚴格、大部分企業技術能力不足。
投資過于盲目。自2006年以來,國內光伏領域的投資呈爆炸式增長。尤其是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該領域的投資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逆市而上。據不完全統計,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國內已有14個省市提出將光伏產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投資速度快、力度大,說明光伏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各方面有發展的強烈積極性。光伏領域的投資為何會增長如此之快?原因之一是投資界和產業界對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抱有極為樂觀的態度,帶有賭國內光伏應用必定會有爆炸式增長的意圖。原因之二是光伏產業的高利潤率。就多晶硅環節,2008年的利潤高達45%,在金融危機發生后還保持在30%以上,現在出現虧損的多是組件封裝和電池生產企業。第三個原因是基于地方發展經濟追求GDP的強烈驅動。光伏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產業鏈長、產值大、投資回收期短的產業,上一個產能1000噸的多晶硅項目,至少會拉動當地投資10—13億元,可以在2—3年內投產,投產后每年可形成6—8億元的產值,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發展光伏產業對一些地方政府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地方政府追求大項目、企業追求高利潤等多重因素的驅動下,對光伏的投資已經越來越偏離市場的理性軌道,帶有了很大的盲目性。國內目前多晶硅的產能已由2006年的3300噸猛增至2008年的2萬噸,增長了5倍多,有的一家企業就可形成4000噸的產能,然而2008年全球的多晶硅需求只有4.52萬噸。國內光伏組件和電池生產領域的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在國外市場因為金融危機迅速萎縮的情況下,這些企業更多地寄希望國內市場能盡快啟動,提出光伏領域也要政府“救市”。
惡性競爭嚴重。一哄而上和各自為政的結果就是產能迅速過剩和惡性競爭。目前光伏產業的惡性競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低附加值再加上惡性競爭,使得這些環節的利潤迅速減少,在高端多晶硅環節利潤率仍有30%的情況下,光伏組件企業的利潤不足10%,而且還在持續走低,慘烈的價格戰不斷升級。前幾年,由于國內企業各自為政,在進口多晶硅時相互抬價,使國際多晶硅的價格由2005年50美元/kg陡升至2008年的410美元/kg。如表3中行業調查的數據,在國內多晶硅成本2.04美元/W時國外僅1.08美元/W,幾乎高一倍,讓國外多晶硅企業坐收利潤,國內企業卻不得不承擔了過多的成本,靠低成本制造才維持了組件的競爭力。這兩年國內眾多企業又都爭著上多晶硅項目,產能已呈現出過剩,光伏組件企業間相互殘殺的局面很可能會在多晶硅領域再演。
增長過快和監管不到位造成環境污染和產品質量問題。如前所述光伏產業本身所造成的污染不是不能控制,西方國家以及國內少數先進企業目前都已能解決多晶硅提煉環節產生的四氯化硅等污染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問題。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為了上項目保發展而有意放松環境監管,有關部門又沒有及時出臺或更新有關光伏產業的環保和產品標準,而企業為壓低成本有意減少必須的污染控制投入,其結果是在國外沒有產生污染的光伏產業,在國內卻成為一些地方的重要污染源。在很多不進行環境投入的企業也能生產并且能以此形成巨大成本優勢的情況下,一些安裝了污染物回收設備的企業最終選擇了同流合污,相關設備棄而不用,任污染物泛濫。由于一些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導致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產光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退貨等質量糾紛事件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中國光伏產品的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