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光伏產業已有一定產業基礎,但在發展中也暴露出嚴重問題
1、我國光伏產業的產業鏈漸趨完整,技術能力迅速提高
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國,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球排名前30位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中,中國已占了10家。
我國光伏產業早期發展的突出特征是“兩頭在外”:關鍵材料多晶硅來自國外、產品銷往國外。前者是因為國內缺乏技術能力,后者是因為國內難以承受光伏發電的高成本。發展模式是先從封裝組件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低端做起,然后快速向多晶硅生產等產業高端環節升級。這種發展模式比較適合中國國情,在發展初期缺乏核心技術并只能依靠進口多晶硅材料的情況下,為快速搶占國際市場,國內以民營資本為主的光伏企業充分利用本土低成本制造優勢,通過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獲得資金支持,先從產業下游的組件封裝和電池干起,很快就占領了全球電池生產和組件封裝市場。2008年中國光伏電池產能達3GW,產量達2.3GW,封裝能力達5GW,光伏組件產量達3GW。近年來當國內多晶硅瓶頸制約越來越突出的時候,一些已有一定產業經驗和資金積累的國內企業,從2006年起開始進入多晶硅生產領域,目前國內已有近50家企業投資多晶硅生產,2008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達到4500噸,產能達到2萬噸,在建產能估計已超過4萬噸,中國多晶硅只能依靠進口的局面很快就會改變國內巨大產能擴張的背后也涌動著一輪新的技術變革。目前國內一些公司在利用物理法(硅在整個處理過程中,不發生化學反應的多晶硅生產法)獲取高純度硅的技術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可用物理法提純出6—9個“9”(99.9999999%)的多晶硅,轉換效率達到14%,而投資成本只是西門子法的1/10。這些新的技術如得到廣泛采用,國內多晶硅的成本和能耗等都會有幾何級的降低,會對全球已有光伏產業格局產生顛覆的影響。
中國由于光伏產業規模大、制造成本低,產業競爭更為激烈,在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方面很可能走在全球前列。2009年3月,中國敦煌10MW并網型光伏發電項目招標中,所有投標都低于2元/KWh,最低標0.69元/KWh,次低標1.09元/KWh,這說明中國光伏企業已具有相當的價格承受能力。
2、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現在各方面普遍擔心光伏產業是否會重蹈其他新興產業覆轍,發展快也亂得快。我國很多新興產業發展常常經歷的一個怪圈是,當該產業出現重大發展機會的時候,各種資本會大舉進入該產業;在沒有自主技術支撐的情況下,企業就通過引進國外技術和生產線在國內迅速形成巨大的生產能力,往往在一半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達到國外經過多年才能實現的產能。這種“一哄而上”的結果很容易迅速導致國內甚至全球的產能過剩。而面對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很多企業又偏好于采取以規模化獲取低成本和超低價格的競爭戰略全力打壓競爭對手,整個行業很快陷入惡性競爭。低水平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率降低,結果是嚴重削弱了企業和行業的研發投資,使整個行業長期停留在低水平,新產業很快被做“濫”了。需要警惕的是,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已經出現了這樣苗頭,如不及時進行政策引導和調整,其也難逃“暴生暴濫”的命運。到那時,受損害的不僅是一大批光伏制造企業,還會影響到我國整個能源行業的健康發展,使我們失去利用已形成的產業基礎盡快搶占世界新能源產業前列的難得機遇。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