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觀察:特許權對促進風電發展作用如何?
徐洪亮:特許權是國家為了推動風電發展采取特許經營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對推動風力發展是大有好處的。它可以上規模,另外很多投資能夠較快地進入風電領域,進入門檻比較簡潔。但是,幾年來特許權的行政性干預色彩較大。在整個能源產業中,風電國家發改委直接主持招投標工作,最后的定標均由發改委定奪,無論幾大集團還是地方國有公司,作為企業法人是承擔盈虧責任的,同樣民營與外資企業希望參與公開公平的競爭。像李克強副總理講的,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加強政策引導扶持。我認為,企業承擔著對項目的還貸責任,應尊重企業的行為,政府主要是根據市場導向出臺法規,加強政策性扶持,不應直接干預其項目的招投標。在引導市場的同時,不能忽視企業的行為。另外,風電發展成功與否與產業化密切相關,中國風機產業化已經進入大洗牌階段,將面臨重組、合并、并購的局面。
中國發展觀察:您對風電設備產業化情況如何評價?在風機制造業方面,我國企業發展如何?整個行業存在哪些問題?
徐洪亮:國家對風電產業發展非常重視,新一代中央領導闡述的幾個協調發展,即協調人口、自然、環境和諧發展,其中講到要大力發展新能源。中國風電產業化從2005年開始國家規定產業化率必須達到70%,這是推動產業化發展的內在動力。風電發展成功與否與其產業化密切相關。
目前在風機制造業方面,全國有80多家整機制造廠,30余家葉片廠,還有很多配件廠。主要機型是1500千瓦,最低是750千瓦,過去風電的設備尤其是整機都需要進口,對風電發展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瓶頸。目前,各大類型風機企業已顯現出產業化優勢,這為今后風電大規模發展打下了基礎。從現在的風機制造情況來看,主要是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許可證形式運作,大連華銳、上汽、東汽等廠家為代表,企業的整機機型已發揮出很大優勢,在市場上逐步占據著主導地位。以華銳為例,今年其產量達到2000臺,年產值達到160億元,非常了不起;其二,以委托外方設計機型、包括廣東明陽、國電聯合動力、中國海上裝備集團等一批企業,他們技術先進,與中國實際結合比較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與價格優勢,便于打向國際市場;其三,中外合資形式,其比重不高、但是存在問題比較多,弊大于利;其四,自主研發項目,以沈工大、華創等企業為主,隨著技術發展都可以保證國產風機穩定,但目前存在問題也比較多;其五,外資獨資機型,如美國GE等公司,其起點比較高,很快就實現了本地化生產,但價格很高,競爭力不是很強。隨著前兩類中國本土企業的發展,外企獨資企業在中國的競爭優勢將逐步失去。總體而言,從長遠發展看中國風機制造廠不會超過10家。在此也忠告還有想進入做整機制造的企業請慎重。
從今年國家特許權招標上看,發現價格上有嚴重跳水現象,去年特許權最低千瓦價格5898元,今年同樣1.5兆瓦風機價格為5100多元,去年投標均在6000元以上。這說明企業存在有意低價投標的行為,其低價已完全等同于成本價格。超低價格競爭顯然偏離了合理價格,不利于整個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們不僅要質疑,相差一年的時間,單位千瓦價格跳水1000多元,是技術進步了嗎?是成本大幅降低了嗎?是實現規模效益了嗎?與特許權風電場最初競標時相像,誰低價誰中標,惡性競標的結果是五年后看當時中標的企業一年即虧損了2000多萬元。太陽能0.69元電價是中國特許權第一個項目,也創造了國際上的低價,太陽能項目剛剛興起,出現如此的惡性競爭,非常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應該盡快規范其市場。因此隨著市場的變化,隨著能源結構的調整,太陽能的快速發展指日可待。
中國發展觀察:對風電行業的長遠發展有何建議?
徐洪亮:國家各個層面都非常關注和支持風電的發展。首先,風電的發展需要良好的電網規劃配合。過去我國電網建設是根據電源所在地進行規劃,目前電網規劃是制約風力發展的瓶頸,制約著風電大規模發展,很多有良好風力資源條件的風電廠因為沒有電網規劃或者規劃落后而遲遲不能建設。特別是國家規劃建設一批千瓦級風電基地,電網建設必須和風電建設構架相協調,現在內蒙古一個盟里有幾十家開發商在等待電網建設,還有河北壩上等地區,因此呼吁有關方面把電網規劃提到議事日程上,以統一規劃。
國電集團的龍源集團是中國風電項目開發的領跑者,其所占風電開發份額是國內最大的,龍源做強的經驗值得借鑒。風電的前期論證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在前期論證方面下足功夫,然后再開發建設;在風電人才培養方面,同樣需要引起重視。風電大發展需要一大批設計、研發、制造、建設、運營管理的人才。對此,國家、社會、企業應積極努力培養人才,為中國風電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風力發電發展的關鍵所在。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