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這個行業的刺激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讓這個產能嚴重過剩的泡沫行業加速破滅。
很快,海外市場在金融危機的肆虐下淪陷。海外光伏工程推遲,取消訂單,產能過剩從隱憂變為現實……
風能、生物質能和新興煤化工幾乎都走過了同樣的歷程:高額利潤誘惑,瘋狂投資,產能過剩,最終泡沫破滅。
2008年底,德國杜爾、英國BP和日本原弘產株式會社幾乎同時宣布從中國風電領域撤資,這被業界看做外資重估中國風電價值的標志事件,繼而質疑中國風電事業的投資價值。
金融危機沖擊了新能源企業,但更多的是讓中國重新反思那些曾經瘋狂的投資。
沒有核心技術:中國組裝一臺風機有20%的核心部件需要進口。光伏行業的原料依賴進口,原因就是沒有生產原料的核心技術。
市場急劇萎縮:生物柴油、煤制甲醇由于沒有配套的混摻政策,幾乎沒有進入市場的渠道;光伏行業的市場幾乎完全在國外,受到危機的沖擊,海外市場的萎靡也就宣告了光伏行業的萎靡。
政策依賴明顯:國際上新能源行業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才可以維持;光伏發電有市場競爭力最樂觀的說法也在10年以后;生物柴油、煤制甲醇在隨著高油價時代的結束,幾乎與成本形成倒掛……
奧巴馬新政 又一輪泡沫?
雖然金融危機讓這個行業面臨了一次挑戰,對某些企業甚至是滅頂之災,但是全世界對新能源的熱情依然不減。
熱衷于新能源的并非僅有中國的企業家。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次貸危機以來,可再生能源為投資對象的基金產品規模和數量均翻了一番。
據金融危機來襲前的統計數據,2007年全球太陽能上市企業的平均市盈率超過100倍,是全球股市平均市盈率的四五倍。體現全球可再生能源股票價格變動情況的世界新能源總回報指數在過去5年內累計增長了281.62%,而同期摩根士丹利世界股票綜合指數和世界能源指數僅分別上漲52.26%和95.17%。
最新的消息顯示,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Google正在瘋狂進軍新能源領域。
Google目前已經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與專注于太陽能的eSolar公司和專注于風能的Makana合作,前后對其分別投資了1.3億美元和500萬美元。另外,Google在2008年5月還向太陽能發電公司Bright Source投資了1000萬美元。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