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經濟的生命線,快速發展的中國更是如此。根據綜合預測,202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在25億~33億噸標準煤之間,2050年能源消費總量將達到50億噸標準煤。
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正面臨能源問題的嚴重挑戰。在日前舉行的上海論壇上,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厚俊、復旦大學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克西分別從能源供需、能源結構、安全生產等角度剖析了我國能源問題面臨的挑戰。
能源需求量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GDP每年增長達9.6%。劉厚俊指出:由于能源是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
自1993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于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增大,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劉厚俊說:“以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來看,能源需求量將保持強勁增長!
從能源供給情況看,2008年,中國已是世界能源生產第二大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供應體系,建立了一批千萬噸級的特大型煤礦。
從能源消費情況看,消費總量不斷增加,消費結構有所優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制定的《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為27億噸標準煤左右,年均增長4%。劉厚俊指出,與2005年相比,煤炭、石油比重有所下降,天然氣、核電、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比重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