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通過一項法規,規定在2009年至2012年逐步從市場上淘汰供家庭、工業部門和公共場所使用的白熾燈和其他高耗能照明設備,并對鹵素燈和緊湊型熒光燈、LED照明燈等照明設備做了能耗、功能、美觀、衛生等方面的要求。歐盟委員會指出,之所以用4年時間逐步淘汰白熾燈等高耗能照明設備,是為了讓制造商能夠逐步調整其生產結構,以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依此分析,歐盟將以節能燈、鹵素燈泡和LED燈來代替白熾燈成為歐洲居民的主要照明燈。
我國是照明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2007年,白熾燈產量達44.4億只,占世界產量的1/3,出口29.8億只。據統計,浙江嘉興地區2009年第一季度出口白熾燈686批,貨值874萬美元,其中歐盟地區占其市場份額的1/3左右。針對歐盟的新法規,國家質檢總局為此提醒白熾燈生產企業積極應對,防范出口風險。
提高能效歐美淘汰白熾燈
歐盟委員會認為,新法規將有助于提高歐盟家庭、工業部門和公共場所照明設備的效能,隨著法規的逐步落實,歐盟有望在2020年以前實現年節電800億度的目標。這相當于歐盟230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同時還可以每年減排3200萬噸二氧化碳。
歐盟委員會2007年3月提出在2012年底前逐步淘汰白熾燈的立法建議,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落實歐盟確定的中期減排目標。歐盟領導人承諾到2020年將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20%。
節能是燈具產品重要性能指標。據悉,白熾燈一般只有約5%的電耗用于照明,其余大部分電能被轉化為熱能消耗掉。而相比之下,緊湊型熒光燈和高效鹵素燈的節能效率可高達25%至50%,二氧化碳排放量卻遠低于傳統白熾燈。
國家質檢總局有關人士稱,歐盟照明設備生態設計條例表明,能效環保等要求日趨成為燈具出口的限制。
其實在禁用白熾燈方面走在最前列的是澳大利亞,2007年2月,澳大利亞政府率先宣布要在2010年前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用節能燈取代白熾燈、禁止居民使用白熾燈泡。這使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計劃要全面禁止使用傳統白熾燈的國家。今年初澳大利亞政府又宣布將于2009年2月1日起停止進口白熾燈。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