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能源緊缺型的國家,石油、天然氣、煤炭、鈾的開采使用延續期都大大短于世界平均水平,節能環保的問題是中國現在以及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的五年的時間里,我國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平均每年降低4%。但2006年,也就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僅降低了1.23%,遠遠沒有完成降低4%的任務。經過多方努力,2007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27%。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將為解決當前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及環境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提供強大的動力。
信息化技術節能是指從行業角度看,由于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新技術替代舊技術,使得該行業單位產品產出的能耗降低。當前,信息化技術節能是節能中十分重要的一種方式。信息化技術節能普及速度快,見效顯著,是國家大力提倡的節能方式。信息化節能涉及工業計算機、計算機整機、計算機外設、軟件等多個學科、多個行業,要改變當前耗能大、污染多、技術落后和無專門機構管理與參與的局面,就需要在政府及信息產業主管部門支持下,在新產品應用、新技術研究、新標準制定與推廣、產業政策環境等方面加以引導及協調。
一、長期:中國單位GDP能耗在未來10年有望下降33%-50%。
我國能效曲線從過去5年的背離向合理水平回歸應屬必然。作為全球能源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中國能源效率1992~1997 年及1997 ~2002 年的年均改善幅度都在5.7%~5.8%之間,但2002 年~2007 年能源效率年均下滑1.1%,這與過去五年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高能耗和高污染已經讓中國付出了承重的代價,雖然石油和煤炭等能源價格已經大幅下降,但是提高能源效率對緩解資源和環境壓力、提高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節能措施與發展環保和新能源一樣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題中應有之義。
將中國的能效曲線置于全球能效曲線大背景下的分析顯示,我國能效路徑在改革開放前25 年與全球范圍內的節能路徑基本一致,而過去5 年時間里,我國能效曲線不降反升的趨勢卻與大趨勢有所背離。隨著此輪粗獷型經濟增長周期的結束,我國能效曲線從過去5 年的背離向合理水平的回歸同樣應屬必然。
人均GDP 達到5000 美元前,節能投資的邊際效益非常顯著。經濟增長方式的優化和節能技術的發展已持續推動了全球單位GDP 能耗的降低。
未來10 年,中國節能空間高達33%~50%,年經濟價值約萬億。樂觀的看,筆者認為中國在未來10 年內仍有50%的單位能耗節約空間以達到與全球平均的節能路徑的接軌;中性的看,按照我國中長期的節能規劃,未來的10 年內,中國也有33%的節能空間。以未來10 年33%-50%的節能空間來估算,按照我國07 年的總能耗量,這一比例的節能幅度相當于可以節約8.8 至13.3 億噸的標準煤,對應經濟價值約8000 至12000 億元人民幣。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