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資訊 政策法規 產業市場 節能技術 能源信息 宏觀環境 會議會展 活動圖庫 資料下載 焦點專題 智囊團 企業庫
產業市場  中國節能產業網 >> 產業市場 >> 市場分析 >> 正文
長三角節能減排現狀、問題及發展思路
來源:中國經濟報告 時間:2009-3-26 11:59:56 用手機瀏覽

  節能減排對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但在能源消費總量繼續增長、產業結構重型化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市場機制發育不全等現狀下,長三角完成國家“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形勢十分嚴峻。建立長三角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實現能源的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環境,應該是長三角的研究重點課題。

  近五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長三角能源消費總量劇增。2007年浙江、江蘇和上海二省一市的GDP達到56387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22.6%;綜合能源消費為44900萬Tce,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16.9%。

  2008年8月6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長三角地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環境與能源和諧發展是長三角區域的戰略之一。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對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

  長三角二省一市能源與經濟發展現狀

  一、經濟發展GDP占全國的1/5以上,能源消費總量占全國的1/6以上

  長三角二省一市GDP從2000年的19465.89億元發展到2007年的56387.31億元,七年內增加了1.89倍,年均增長16.4%。從2002年開始,長三角GDP占全國比重就超過了1/5以上,2007年達到22.6%。

  長三角二省一市能源消費總量呈逐年增長態勢,見表1。2007年達到4.5億Tce,約占全國的17%!笆濉逼陂g,長三角能源消費總量從2000年的2.07億Tce增加到2005年的3.72億Tce,年均增長率達到12.49%,高于同期國家能源消費10.15%的增長速度,其中,上海的增長速度為8.6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江蘇和浙江分別為14.43%和12.90%,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間前二年,長三角兩省一市的能源消費總量繼續增長,2006年為4.1億Tce,2007年達到4.49億Tce,每年增量約為0.37億~0.38億Tce,占國家2006年新增能耗總量2.16億Tce的17%,占國家2007年新增能耗總量1.92億Tce的20%。

  二、國民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強

  近年來,長三角兩省一市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與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同向增長的態勢。從彈性系數分析,“十五”期間,長三角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7801!笆晃濉逼陂g的前二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5612,見表2。

  盡管近年來長三角的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沒有出現過反彈,2002年開始下降至1.0Tce/萬元以下,但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無論是在“十五”期間,還是在“十一五”期間的前二年,都超過了0.5的界限。特別是江蘇省,2004年、2005年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甚至超過了1.0,上海和浙江省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也處于較高值的狀態。雖然 “十一五”期間前二年有所好轉,但仍可以看出,長三角的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很強,這種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三、能源需求對外的依存度高,能源安全問題嚴峻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但能源資源短缺,所消費的煤炭、原油、天然氣,全都依賴省外調入和國外進口。上海的一次能源幾乎全部要由外地調入,其中煤炭全部從外省市調入,原油進口占原油總資源量的93.2%,外來電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8.2%上升至2007年的31.05%;浙江省自產原煤僅14萬噸,水電與核電發電量329.5億kwh,能源自給率僅為3.7%,96.3%的能源資源依靠國內外市場;江蘇省能源供應以省外調入為主,能源自給率低,2006年江蘇省自產原煤2549萬噸,原油188.5萬噸,缺口85%的煤炭和91.8%的原油都要從省外調進和國外進口。隨著能源消費總量增加,這一比重還將上升。

  能源供應的高度外向依賴性,再加上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上漲和儲運及安全保障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已嚴重制約了長三角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以,長三角區域存在著嚴重的能源安全問題。

  四、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減排壓力很大

  長三角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其中發電用煤占了很大比重。2006年上海市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51.6%;浙江省煤炭消費占61.5%;江蘇省煤炭消費占71.4%,遠高于國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6個百分點。預計到2010年長三角地區僅電煤消耗量將達到4億噸,煤炭的大量消耗所排放的CO2和SO2氣體對大氣環境污染嚴重,減排壓力很大,短期內難以改變。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 iTAG:
新能源行業有望成為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新亮點
李克強:強化資源環境約束性指標調整經濟結構
李克強:以節能為抓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中國減排之路不易但并非不可行
節能成為沈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破口
節能減排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合同能源管理:清除節能道路上的魔鬼
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與新問題
頻道推薦
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

CESI
關于本站
版權聲明
廣告投放
網站幫助
聯系我們
網站服務
會員服務
最新項目
資金服務
園區招商
展會合作
中國節能產業網是以互聯網+節能為核心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站式節能服務平臺。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備16002099號
節能QQ群:39847109
頂部客服微信二維碼底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官方公眾微信
heyzo一本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