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國新增裝機容量躍居全球第二,風電總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四。2008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到6300MW,增長率為91%;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已超過12200MW,增長率為106.8%,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依次為內蒙古、遼寧、河北、吉林和黑龍江,占中國總裝機容量的69.3%,也是中國目前風電裝機超過百萬千瓦的五個省份。另外,在云南、江西、重慶三個省市實現風電裝機零的突破。
今年,國家對電力的總投資將達5800億元,核電、風電等新能源建設將明顯提速。計劃到2020年使得我國的發電結構趨于合理,降低煤炭在發電領域中的比例,逐步提高風電、核電所占比重。優化發電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發電將成為我國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預計到2010年全部裝機容量將超過100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210億千瓦時。風電上網電價機制將逐步得到改革,通過國家對風電產業的扶持,相應電價的降低將更加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我國目前的電力供應依然以火力發電為主,水電、風電、核電等規模非常小,電力結構極為不合理,一方面帶來能源的極大浪費,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為此國家提出了發展新能源發電、鼓勵清潔能源的綜合利用的政策。
由于我國在風電以及核電領域具有一定的技術及資源優勢,因此這兩塊新能源發電將成為我國未來電力發展的重要方向。風電、核電在我國的廣泛運用的時代即將到來。根據我國的規劃,到2010年我國的發電結構中火力發電規模將減少到68%,水電、核電、風電及太陽能發電比例將達到23%、2%、7%;到2020年火電比例將減少到50%,電、核電、風電及太陽能發電比例將達到30%、8%、12%。
我國風力發電前景廣闊
風電作為無污染的新電源形式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2000年全球的風電裝機容量還不到2萬MW,到2007年的時候全球裝機容量已經突破9萬MW。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的統計,全球的風力發電產業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過去10年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8%,每年在該領域的投資額達到了180億歐元。
我國有著很好的風力資源,根據我國第三次風能資源普查的數據資料顯示,我國的可開發儲量分別為32.26億KW和43.5億KW、技術可開發量分別為2.53億KW和2.97億KW的我國的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和西部地區,因此這兩地今后將分別成為我國重要的海上和路上風電場。
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采用氣象學科的數值模擬方法對全國風能資源再次進行評估,初步得到的結論是全國陸上技術可開發量為26.8億千瓦,考慮到風能資源豐富地區能夠利用的土地面積以及其他制約因素等,粗略估計其中30%可以得到開發,大約是8億千瓦。另外離岸20公里范圍內可能開發的資源量約1.5億千瓦。初步估計陸上與近海合計每年可提供約2萬億千瓦時的電量,相當于2004年全國用電量。
海上風電場是發展趨勢:雖然目前海上風電場的市場尚不成熟,建設成本高,技術難度大,施工、運行和維護風險大,但海上風電場是風能發展方向。專家預測,2020年前,我國陸地風電發展將是重點。2030年以后水能資源大部分也將開發完,近海風電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將來風電電量有可能占到全國電量的10%以上。
近年來,風力發電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十一五發展綱要》提出了具體的規劃,計劃到2010年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00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210億千瓦時。隨著對風電資源投資力度的加大,我國有希望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
風電上網電價制約發展
制約風電大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關于風力發電上網電價的確定。國外風電價格通常采用的是強制入網價格和固定電價收購政策。丹麥政府對煤電征收能源稅和二氧化碳排放稅,對風電的收購電價則給予補貼,使風電機組的用戶從滿足自用轉向銷售;德國將風電上網電價分為最低保護電價加上鼓勵電價兩部分,通過調節授予鼓勵電價的時間減小因資源條件引起的收益差別。另外,初期制訂較高的保護電價,激勵產業的發展,形成較大規模的風電設備制造能力,再通過逐年遞減最低保護電價,促使設備制造商努力降低成本;西班牙的風電上網電價與政府每年公布的電力基準電價掛鉤,而且逐年遞增。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