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源政策概述
能源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地位。能源政策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能源管理、能源經濟、能源技術、產業經濟、公共政策、能源安全與能源戰略等多方面,受政府制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影響十分明顯。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擺脫貧困,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主要任務。同時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能源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能源政策不僅事關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效果,也事關世界能源產業的前途和命運,制定合適的能源政策不僅對中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大意義,對世界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世界能源安全也有重要影響。
2、我國能源政策的演變歷程
中國的能源政策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了多個階段的起伏,涉及面很廣。根據歷史中較為重要的政策變化,以及社會經濟重大調整的時間順序,對中國能源政策史進行階段劃分,可勾畫出我國能源政策的不斷發展與成熟。
2.1 從國民經濟恢復到改革開放前的能源政策
建國初期,新中國面臨著恢復與重建社會經濟的艱巨任務。我黨采取了“一邊倒”的外交戰略,贏得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支持。這一階段能源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對東北、東部沿海能源工業基地,以及原有的礦井恢復生產,為社會主義工業經濟的建設做好準備。到1952年,國家基本完成了恢復任務,1953年到1957年進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一五”期間,中國打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此時能源工業也圍繞著前蘇聯援助的156個項目,重點建設了東北、華北等能源基地,奠定了現代能源工業的基礎。
1958年,中國開始了“以鋼為綱”的“大躍進”運動!按筌S進”運動在發動初期,是一場圍繞著鋼鐵生產指標進行的工業化建設運動,但運動開始后不久,其政治意義就超過了經濟意義。為了配合鋼鐵的生產指標,能源工業同樣制定了過高的能源生產指標。中央及地方為了實現能源產量的突破,盲目地擴張能源工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生產比例的嚴重失調,而各地小土群中的“小煤窯”也并沒有真正帶來煤炭產量的突破,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以及環境的破壞。中國當時的主要能源一一煤炭的產量也在1962年達到“高峰”后,就迅速的滑落,能源工業的發展亟需調整。“大躍進”過程中的能源政策的“趕超”目的并沒有能實現。這個時期能源政策圍繞的核心是“大煉鋼鐵”。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