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家財政投入有限、資金缺口巨大的節能市場,央行擬在銀行、節能改造企業和技術服務公司三方中推廣保付代理(簡稱保理)融資業務試點。
2008年12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科技部條件財務司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聯合發布了《金融支持節能減排研究》(下稱《研究》)。

這是央行在支持節能減排領域的最新嘗試。央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劉萍表示,此項工作處在推廣和試點階段。
央行研究報告還設想改變國家財政投入節能減排項目的用法——將這部分資金從直接投入項目變為壞賬準備金。如果金融機構出現節能壞賬,部分將由國家財政予以彌補。
融資“死三角”
北京一家節能技術公司總經理鄭兩斌對本報說,公司從來沒有在銀行成功貸過款,開展節能項目都是用自有資金。
此種情況堪稱普遍現象。問題背后是節能項目融資的“死三角”。
節能市場一般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方式,即節能技術服務公司在其技術方案通過節能技術改造企業(用戶企業)的審批后,自帶資金為企業做節電等節能項目的施工,用戶企業并不需自掏腰包;企業再用此項目節約下來的、本來付給電力等能源公司的成本,來償還技術服務公司的施工、設備等投入。
《研究》報告說,如此一來,技術服務公司就會產生大量的應收賬款,技術公司極可能陷入自身的資金循環難以為繼的風險。在這種條件下,銀行如果向技術服務公司貸款,風險將非常大;將貸款主體換成技改企業同樣不可行,這與企業自投資金并無區別,企業往往選擇“不作為”。
另一家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方對本報說,節能公司為了保證回款,會要求技改企業通過其上級單位、或者當地銀行提供擔保,而技改企業則會覺得手續繁瑣,也會認為這形同自己貸款做節能,積極性大大降低。
央行金融研究所梁猛博士說,這樣就形成了節能項目的融資“死三角”。節能技術公司缺錢,做不了項目。節能改造企業不想做。商業銀行不敢貸。
《研究》估算,將減排投入也計算在內,未來5年中國節能減排總投資約需4萬億元人民幣;按2008年中央財政用于節能減排共計安排418億元來算,5年也只有2000多億元,只約占總投資需求的5%。
保理解開“死結”
如何從三角死結變為三贏局面?《研究》認為,突破口在于保理工具的運用。
不同于傳統貸款“誰借誰還”的融資關系,保理是基于貿易服務合同的應收賬款債權轉讓,即債權的買賣關系,保理資金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全部轉讓給貿易合同的賣方,融資關系是“借的不還、還的不借”。
根據央行報告,采用保理業務后的節能項目試點流程是,節能改造企業(甲方)與節能技術服務公司(乙方)簽訂節能改造服務合同,并同時與銀行簽訂三方保理合同。
第二步,乙方完成項目改造報告,由工作小組(暫由央行、科技部、WWF聯合組成)對合同和報告進行審核;銀行根據工作小組審核意見進行融資決策。通過后確定向乙方提供的保理融資授信額度。
乙方帶資進行施工。節能改造完成后,由甲方和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出具竣工驗收報告。試運行一個月,甲方根據運營結果,出具節能效果認定書。
第四步,銀行向乙方提供保理融資,甲方根據保理合同的規定向銀行分期歸還項目資金。項目結項后,項目檔案由工作小組保存管理。這些記錄,將作為乙方技術實力和信用的基礎數據。
央行研究報告認為,在技術改造企業確認應收賬款作為債權轉讓的前提下,技改企業可以在沒有計劃審批和資金壓力的條件下完成節能項目,節能技術服務公司能夠擴大同時開工的項目數、加速擴張,金融機構能夠從節能市場獲得巨大商機。
將保理工具運用在節能項目融資中后,大多數為中小企業的節能技術服務公司,就可以向一般為大中型企業、寫字樓和政府機關等信用還款能力較好的客戶對象“借信用”。
吳方則擔心保理后的項目流程周期過長。按照吳方的經驗,節能設備試運行10天左右就可以將合同定下來的,“不一定非得一個月”。吳方還分析,保理業務理論上的確解開了節能項目融資死結,但還是適合大公司,“就怕前期資金墊不起,等不到第四步獲得銀行的保理融資了!
央行研究報告也希望金融機構解放思想、轉變在保理業務中重點對小型技術服務公司進行信用審查的觀念。
|